“现在品种登记申请流程已经很熟悉了,在网上申请非常方便,整个申请过程,包括材料的准备、登记申请表的填写也很顺手,我们已经成功申请了49个品种,获得公告15个。”河南省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宝金从申请者角度对品种登记工作的实施情况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的确,品种登记工作开展后之所以有较高的申请量和较为便捷的申请程序,离不开实施工作中贯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精神。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事前不设品种入市门槛,申请者提出登记申请后,经过省级书面形式审查和部级复核审批通过后便可进行品种推广。申请登记时,若是在《品种登记办法》实施前未审已售的品种,只需提交发票或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出具的推广应用证明即可申请;若是新选育的品种,试验测试不需经过种子管理部门组织,而是由申请者自行完成即可,与过去的管理制度相比不仅更加规范,也更便捷。
同时,农业部还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管理平台,极大方便了不同地区的申请者。据负责设计平台软件的北京中园博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海辉介绍,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登记受理、审查、复核、公告、证书打印及样品签收、入库检测等网络化操作,做到品种登记许可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品种登记许可效率,同时,申请者还可跟踪查看到各个许可环节的审核意见和办理时间。可以说,登记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不仅实现了办理事项的“零积压”,更能够对资料不齐全或填报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行为进行“零距离”服务指导。
“随着品种登记工作的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对于像我们这样有一定育种实力的企业来说是好事,对于那些没有育种实力甚至仅仅是套牌销售的种子企业来说,可能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了。”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戴祖云表示。
实际上,非主要农作物之所以能够获得企业特别是有育种实力的企业的认可,根本原因还是解决了品种销售市场混乱和选育创新能力不足这两大问题。
现在,品种登记许可作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市场推广的一个必经入口,为品种入市把好了“第一道关”。通过登记许可,种子管理部门建立了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等详细的品种身份信息,确立了品种的选育人,有利于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颁发的品种登记证书,仅仅作为品种市场推广的“通行证”,判定品种好坏的话语权则交给市场,企业更有信心拿出新品种、好品种来参与市场竞争了,这也为今后品种追溯管理、市场违法行为处理和种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品种登记过程中,解决了不少诸如超抗、甜王、日本天皇等‘一品多名’‘一名多品’及浮夸宣传等品种命名混乱问题,进一步维护了品种选育单位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全国农技中心品种登记处陈应志介绍。
据统计,2017年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主体一共有974家,其中有761家是种子企业,占到78.1%;涉及到品种选育单位1378家,其中种子企业1066家,占到77.4%,呈现出绝对优势。品种登记制度的实施,正越来越受到有科研实力的种子企业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