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农业发展战略由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重点要解决质量效益问题。
3月20日,农业农村部表示,针对种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粮食作物优质绿色专用品种薄弱的现状,未来将以绿色品种选育为重点,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全国范围的大换种、大换代。
作为贸易产品的玉米和大豆是什么状况?
玉米和大豆都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当前进口量非常大的作物。尤其是从美国的进口。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复杂,而大豆和玉米不仅是贸易产品,也将充当更加复杂的角色......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剧增的食用油及饲料等需求,使得中国成为进口美国大豆最多的国家。2016年时,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40亿美元的大豆(约占其近三分之一的产量)。这一数字意味着,在美对华出口产品中,总额第一的并非波音飞机、汽车等各类高科技产品,而是大豆。
庞大的贸易总额之外,因位于美国中西部大豆主产区的不少农场主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投票支持特朗普。故有不少分析预测:中方可能会以限制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作为其回应美方贸易壁垒的筹码之一。
环球时报评论员发表文章称,特朗普政府一再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威胁对中国产品加征进口关税。实际上美国才是WTO规则的粗暴破坏者,看看美国大豆生产是怎样获得政府补贴并向中国倾销的,就清楚了。
美国补贴大豆出口严重冲击中国豆农
众所周知,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后被其他国家超越。1995年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由5479.8万吨增加到9552.6万吨,增加了4072.8万吨,增幅高达74.3%。在进口大豆激增的同时,中国大豆产量遭遇连年下滑,2016年仅为1294万吨,不及进口量的七分之一。中国大豆市场需求85%以上依赖于国际市场供给,在世界大豆主产国中,中国大豆的进口贸易依存度最高。
随着大豆进口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国产大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骤降,从2010年的22%跌至2016年的13%。由于进口大豆基本用于榨油,进口大豆对国产榨油用大豆生产影响最为显著。2010/11年度,598万吨国产大豆用于榨油,占国内大豆总产量的39.7%;到2016/17年度,国产榨油用大豆仅剩140万吨,占国内大豆总产量的10.9%,仅占国产榨油用大豆总量的1.6%。
进口大豆疯狂蚕食国产大豆市场份额,重要原因是一些外国大豆、特别是美国大豆获得了巨额补贴。尽管美方一再声称补贴占产值的比例小、且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但实际上美国政府给豆农提供了巨额的补贴,带来不公平竞争优势,使其得以用很低的价格对中国市场进行倾销,对全球市场产生冲击。
此外,以美国企业为主的跨国粮商垄断操纵,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大豆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受到进口低价大豆的冲击,豆农生产效益不断下降,“卖豆难”的情况屡见不鲜,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动力,不仅使大豆生产萎缩,同时使得大豆科研、技术推广、产前产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均缺乏投入意愿。
与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以来,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增长趋势,成为全球大豆主要的生产国与出口国。
美官方数据显示,美国大豆播种面积由2010年的4.65亿亩增加至2017年的5.43亿亩,增幅16.8%;产量由9066.3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11951.8万吨,增幅31.8%。在2016/2017种植季中,美国大豆产量和库存的增加是全球大豆产量和库存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美国大豆增产量约占全球大豆增产量的30%,美国大豆库存增量约占全球大豆库存增量的50%。美国生产大豆远超美国内市场需求,一半用于出口,这是造成国际大豆供过于求局面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大豆进口情况看,美国是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地之一。2010年至2017年,中国自美国大豆进口量从2359.7万吨增至3285.6万吨,增幅39.2%。进口额从113.2亿美元增至139.5亿美元,增幅23.2%。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且占比不断上升。2017年,中国进口的美国大豆占美大豆出口总量的57%,超过其他国家进口美国大豆的总和。可以说,是中国的国内需求和消费市场支撑了美国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代价就是中国大豆产业的日渐衰弱。
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必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国内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对一些国家针对它们的大豆实施巨额补贴、并向中国倾销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采取有力限制,减少不公平补贴的进口大豆在中国市场倾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中国大豆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良好环境。
美国大豆面积超过玉米
“从1997年开始,来自中国的大豆需求为美国农民生产的大豆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不断增长的市场。自2006年以来,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长使大豆的价格上升了50%,进而使美国农民的生活得到改观。上升的价格让农民们得以购买新的设备来改善或扩建他们的农场仓储体系。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长促使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第一次超过了玉米。”3月中旬,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北亚区总监狄翠山(PaulBurke)在回应《财经》记者采访提问时形容。
随着供应充足且价格有竞争力的巴西大豆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局势正在不断发生改变。从2017年整体情况来看,美方数据显示:该年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为3290万吨,占中国进口量的34.4%,为2006年以来最低占比。
进入新的供应年度后,这种此消彼长趋势仍在继续:2017年9月至12月(2018年度第一个供应季),中国从巴西大豆采购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719万吨,从美国的采购量则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37万吨。
此外,从2018年1月1日起,中国还对从美进口大豆开始实施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而在巴西新一季大豆开始收获之前,中国还购买了巴西大量库存的大豆。
产品价格才是关键
“从中美大豆贸易的市场层面来看,至今为止的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涉及的非市场因素很小很小。虽然你可以看到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订单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减少,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巴西的竞争力实在太强,受其货币贬值、大量库存等因素影响。”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对《财经》记者分析称,“产品价格才是关键。”
就价格因素而言,受制于土地、农药等一系列成本及可耕地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大豆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美国的问题是,我们已利用了所拥有的所有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耕种土地,已无法开发新的土地来用于农业生产。”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谷物培训中心主任JayO‘Neil对《财经》记者表示,“此外,美国农民在做出自己的耕种决策时,亦要受制于双重因素:首先,他们会首要考虑的是自家农场的土地上适合耕种什么。比如堪萨斯的土地就不如伊利诺伊、俄亥俄或爱荷华的地肥沃,其雨量也少于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农民们会决定两三种适合在自己农场里的土地生产的作物,之后才是考虑价格因素,选择今年是种大豆还是玉米。”
“因为没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及供应能力限制,美国农民实际上对于向中国出口大豆的立场是保持正常平稳运行和有一定合理增长即可,其他问题都让市场解决,不希望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堪萨斯州一位豆农曾对《财经》记者表示。
就今年情况来看,“短期的市场层面波动,以及可能的贸易争端,到目前为止对美国农民还未造成直接影响。由于阿根廷主产区严重的干旱造成大幅度减产,今年2月初开始,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出现强势反弹,一举突破10美元,创近一年以来的最高价格,而3月14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又出现了十几美分的下滑,就是因为有市场消息称:从4、5月开始的播种季中,美国农民仍选择多种大豆少种玉米。他们在用脚投票。”张晓平称。
避免“贸易战”
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国,美国却并非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种情况会对双方的大豆贸易乃至双方更深层次的贸易政策造成何种影响,是相关各方均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中国而言,为保障自身农产品安全,其在过去数年内,正在不断努力增加其各类进口农产品的供给来源,而非单纯依赖任何一方。
具体到大豆,因南北半球的气候原因,美国大豆的销售季节一般是在当年10月到次年3月,而巴西和阿根廷则为4月到9月。因此,这些地区对中国出口大豆已按季节形成了分工。
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一系列粮食进出口企业亦在增强其与南美洲大豆出口国的合作,从而增强自身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它们采用合作或收购仓储、物流企业等方式,直接与农民们建立起了采购关系。
在此之前,从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其份额可占到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
巴西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较之美国大豆更高,因此较为受到中国相关加工企业的欢迎。但亦有美国产业人士认为:虽然蛋白质含量稍有差异外,美国大豆的氨基酸成分却要优于南美大豆(或至少是等同于南美大豆)。不仅如此,美国大豆的品质及稳定性均有一定优势。
目前的产业各方均基本承认:就短期形势来看,南北美洲两大大豆供应地之间,并未形成可彼此取代的关系。
“从比例上来看,每年一半时间内全球的大豆来源是巴西、阿根廷,另外一半时间则是美国。这样的循环每年都要发生,没有谁能从中二选一。”JAY表示。
不少业内人士均分析及呼吁,从贸易角度而言,中美之间不应就大豆这一“压舱石”进出口产生摩擦。
“一方面,巴西自身的需求量也很高,其出口量满打满算也就每年6、7000万吨左右。阿根廷自身也有压榨和产品出口需求要维护,本身今年还会出现大幅度减产。俄罗斯、乌克兰或者东非,目前的供应稳定性和规模,都无法填补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所留下的供应空白。”一位在中美之间从事大豆贸易二十多年的相关人士认为,“另外一种思路是中国减少大豆的直接消费量,但这会面临肉类进口的增多。在国外涉及稳定供应来源的问题,在国内则会影响大豆压榨企业、饲料行业及养殖户。”
有相关报道称,中国商务部一直在研究对如何对美国大豆进行反制,包括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也在评估对中国大豆压榨产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上海的一位产业人士亦对《财经》记者分析:从长远来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等国家对中国的大豆供应总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途径之一是增加耕种面积,此外就是提高单产。
“希望中美两国避免贸易战,但如果波及大豆进口,我们会找到办法应对;我们将会照常生产饲料,也会照常养猪。中国人也会照常吃肉。(大豆)市场很大,除了美国还有其他国家。”一家中国的农业企业近日亦如此公开表示。
2月16日,美国大豆协会则在一份官方声明中强调了中美大豆贸易对美国农民的重要性,同时敦促美国行政当局制定更好的中国贸易政策,以加强中美贸易合作关系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两国贸易存在的问题。
美国大豆协会会长、艾奥瓦州农民海思铎(JohnHeisdorffer)也在自己的声明中称,“中国不仅仅是我们最大的买主,而且其购买量超过了其他所有买主的采购总量。不仅如此,巴西和阿根廷强有力的竞争者将会极其乐于填补我们在中国市场留下的空当;潜在的关税将可能使得美国大豆农民的生活异常艰难……美国大豆农民期望白宫能够调整中国策略,在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出口空间。”
狄翠山则对《财经》记者表示:美国有26个大豆生产州,如果中国限制美国大豆的市场准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俄亥俄河沿岸的州,以及需要把大豆运输到美西(包括明尼苏达州、北达科他州、南达克他州)的州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大。美国大豆农民面临的收购价很可能在短期内下跌,与此同时全球大豆供应链会做出调整。
“美国大豆产业正在与许多其他农业和粮食产业协会进行合作。在美国农业界中,几乎所有的产业协会都在敦促特朗普行政当局不要施加贸易制裁措施,而是要继续贸易协定。”狄翠山称。
亦有美国多名产业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称:因中美贸易中美方的农业为顺差,特朗普政府对农业出口的关注度其实并不高。在贸易争端中,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
假如中美之间出现贸易争端进而影响大豆贸易,狄翠山预计:包括欧盟28个成员国、日本、韩国等国会增加购买美国大豆。另外,美国农民也可能会扩种高油酸等高品质或新品类大豆,以增加美国本土食品企业的青睐。
“解决贸易不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双方互掐让蛋糕越做越小,彼此的回旋余地也就越小。”上述贸易人士称。
中国玉米大豆进口
2017年中国玉米累计进口283万吨,较2016年下降10.7%;玉米累计出口8.6万吨,较2016年增加2050%。
2017年大豆累计进口9553万吨,较2016年增加13.8%;2017年大豆累计出口11万吨,较2016年下降15.4%。
2017年玉米进口量有所下降。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玉米进口量或在320万~340万吨,比2017年增加17%。
专家介绍,2017年玉米全年进口量比2016年下降10%,降幅比2016年收窄。其中,上半年和下半年进口呈前低后高的走势,进口来源前三位的国家依然是乌克兰、美国和老挝。
2017年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前三位的是乌克兰、美国、老挝,与2016年的进口格局相同,但是进口比例出现了较大变化。从占比来看,乌克兰仍然是我国玉米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17年全年自乌克兰进口玉米182万吨,比2016年下滑31.53%;2017年进口占比为65%,比2016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
2017年7月份两种转基因玉米获得进口许可,我国自美国的玉米进口全年量为75万吨,比2016年大增239%,进口占比从2016年的7%大幅提升至27%。
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的玉米均价为135美元/吨,自美国进口的玉米均价211美元/吨。乌克兰玉米价格比美国玉米价格低36%,是导致自乌进口量明显超过美国的主要原因。
2013年~2016年,我国玉米出口量整体处于低位,且呈逐年下降的走势。2017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大幅反弹,全年出口7.5万吨,同比增长22倍。出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玉米价格合理回落,出口优势显现。
玉米进出口主要取决于供需缺口和内外盘性价比,也就是国产玉米与进口玉米的价格、品质等综合优势。“2017年国内玉米价格筑底反弹,下半年内外盘价差扩大至300元~400元/吨,下半年国内玉米进口出现较大反弹。由于2018年新粮上市之前国内现货玉米供应整体偏紧,而且优质粮紧俏,客户对进口玉米需求仍然较强,按照目前的进口趋势预测,2018年1~9月我国玉米进口量或在300万吨左右。”徐学平表示。
2018年我国玉米产量或小幅反弹,价格预计与2017年持平或稍低。玉米质量主要取决于生长期和收获期天气情况,连续两年出现玉米质量下降的概率较低。2018全年进口量预计在320万~340万吨,比2017年增长17%。
来源:环球时报、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