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大事件不断,国际上中美贸易战持续占领新闻头条。国内清明小长假前国家对于粮食行业政策性调整的消息也频发。眼下4月4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再次发出交易通知,将于4月13日将举行15-16年产水稻拍卖,总量接近100万吨,再加上4月10日投放13-14年产的240万吨,一周内总计投放量达340万吨之多,不少企业感叹,看来国家真的要是放大招了。中国粮油信息网分析尹秀颖认为,国家如此密集的投放必将加快水稻去库存,后期国内市场稻价或难再有涨价的机会,米企可不必急于采购和囤积原粮,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拍卖时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储水稻拍卖时间比较早,这样以便更快的推进水稻去库存政策。按照去年的结束时间为9月30日,未来国家可向市场投放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因为七月份后,我国新季早籼稻品种即将上市,按照惯例为了保证农户的利益,国家将停止拍卖陈早籼稻,紧接着即是中晚籼稻和粳稻。
其次投放拍卖总量。由于我国水稻库存总量庞大,接近1亿吨,且近两年水稻去库存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自2018年开始,水稻周度投放总量已达到300万吨以上,去年同期周度投放总量为200吨左右(投放的年限为13-16年产水稻),这样一来后期原粮市场供应十分充足。
再次调整销售价格。以往我国水稻拍卖均实行顺价销售原则(顺价销售,指国有粮站、粮库等粮食购销企业出售的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必须以粮食收购价格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销售,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粮食加工、批发和零售企业亏本销售)。但事实上此原则已不再适应市场。主要是两个原因“稻强米弱”格局长期存在和水稻最低保护价的连续两年下调。从2017年开始,国家针对存放年限较长的2013年产水稻以低价投放市场,中晚籼稻销售底价1元/斤、晚粳稻1.2元/斤,为国标三等。如今将15-17年产水稻销售底价也进行调整,表明了去库存的决心(如下图所示)。从13-17年产的销售底价上来看,各年限间价差并不是很明显,米企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年限的原粮,国家将从多角度进行水稻去库存。
最后实施的方法上。2018年与往年不同的是,针对陈粮有不同的销售方式。一种为是委托企业将水稻加工成大米竞价销售,现已在安徽和江西两省实施。另一种是定向销售,将不宜存贮的水稻包干销售给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加工并出口,近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稻谷、大米出口量为119.6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3.01%。去年全年稻谷、大米出口金额为5.97亿美元,同比增长70.05%。同时将在4月13日拍卖15-16这二年的水稻,丰富了水稻投放的年限,且价格较低,可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政策性主导米企如何应对?
如今原粮市场为政策性主导市场,第一建议米企仍是随用随采,切莫盲目追高拍卖价格。从国家角度来讲,今年水稻主要以去库存为主,原粮的供应量十分充足。既然国家已更改顺价销售原则,以达到去库存的目的,因此米企在原粮采购上不必压制过多的流动资金。第二,2018年水稻最低保护价已出现了大幅的下调,新稻上市后价格必然走低,这样一来陈稻的竞争优势已不在,米企囤库与新粮掺兑使用的意义也不大。总的来讲,市场供应量如此充足,米企更重要的是严格把质量关,拍买任何一个仓的粮一定要先看样,具体依照水稻的质量再进行拍买,这样可避免减少损失,降低原粮加工成本。
综上所述:短期内以国储拍卖为供应的原粮市场,未来多以拍卖底价成交的概率增大,且随着天气气温的继续升高,大米市场将进入一个需求更加低迷的阶段,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毕竟如今市场上,各个年限的原粮均有供应。并且从前两期的水稻拍卖成交结果来看,未来国家或将对水稻拍卖再次进行调整。市场有传言将13年产以更低的水稻进行定向销售或是委托企业加工成大米竞价销售。笔者认为这两种肯能性均较大,毕竟13年产水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质量上均不占有优势,长期进行拍卖已如同鸡肋般意义不大,况且国家已开始投放15-16年产水稻,相信17年产上线拍卖的时间也在临近,届时市场供应量十分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