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肥水用少了地却更厚实
李爱玲本报记者吕兵兵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时节,而在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唐家店子村的“五棵松”田园综合体内,400多亩的瓜菜大棚不见备耕机械,仅有七八名管理人员在有序地巡查。
“同样是种地,人家可让咱开了眼了,原来觉得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个口号,离着咱好远。过了这一年多,我可算有数了,现代农业就在咱身边。”现在园区内务工、已年满60岁的农民张德仁说,“以前我就知道想多收点儿就多施肥,用多少也没数,连着几年种下来,产量越来越低。现在这里用的是新大棚、液体肥和生物肥、粘虫板和杀虫灯这些新花样。药肥用得少了,地却越来越厚实,种啥啥丰收,既好吃又好卖。”
就拿张德仁负责的浇水施肥来说,拿出手机点一点,不用半小时就能完成。“别看我一把年纪了,也需要接受新事物。原先,看到这智能手机,我就头晕眼花。现在,通过它就能种地,我才算真心服了高科技。”张德仁笑言。
据同行的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田园综合体负责人张德增介绍,园区内的400亩设施瓜菜用上水肥一体化后,节约用肥40%,节约用水80%,每亩大棚平均节省10个工,每个工按150元计算,光这一项,一年就能省下30万元。而且,昌乐县农业局组织专家对这片土地进行了测土配方,他们根据不同地块的测土数据,量身定制了生物肥配方,缺啥补啥,精准施肥。
过去种地可不是这样。张德仁告诉记者,两年前一到春耕春管时节,村里这些山头薄地就见耙子满地跑,农药化肥大把使,种些花生地瓜,一年折腾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去年,在村两委的引领下,将这1000亩土地进行了土地流转,成立了润海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牵头搞起了田园综合体建设。
随后,张德仁又带着记者到他管理的大棚里近距离感受他所说的变化。走进西瓜大棚,不禁让记者眼前一亮,这些西瓜都是吊在藤架上生长的。张德仁说,这些都是老品种西瓜,没经过嫁接,吊在藤架上不仅接受日光照射更充分,还能借助日光杀菌。眼下,为了防控春季枯萎病,西瓜大棚还用施肥器滴灌了生物菌液和中草药制成的杀菌剂。“这样种出来的西瓜才是真好吃。昌乐西瓜是名牌,这座棚里的西瓜估摸着4月中下旬就能上市,现在就按12元一斤的价格被预定了一半还多。”张德仁说。
实践证明,“五棵松”的“绿色春管”不仅改善了土地肥力,增加了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还大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如今,五棵松田园综合体内的瓜菜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春节前,当有些地方西红柿出现滞销现象时,这里的西红柿却卖到了每斤5元,生产的甜瓜、西瓜更是销往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市。
对此张德仁深有感触,原先他们老两口守着两亩多山岭薄地不撒手,直到去年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他才“心不甘情不愿”把地流转出来。没想到,不仅每年稳稳拿到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到园区打工一年收入能有2万多元,到年底还能有分红,可把张德仁老两口乐坏了:“一开始我还转不过圈来,总觉着不放心。事实证明,村两委选的这条路子对,种地‘老把式’可不能再死脑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