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良种补贴为什么难逃部门利益的泥潭?在这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管理者如何创造了寻租空间?这给正常的市场竞争和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改进这项政策?《投资者报》记者为此深入黑龙江、河北和河南等地,采访了几十位农业系统官员、种子商人、农民、专家和乡镇干部。在扩大内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支农政策风起云涌之时,良种补贴政策的得与失当为之镜鉴,相关政策调整已不容回避。
农业部的种植业司没有选择将累计达285多亿元的国家财政良种补贴款直接发放给农民,这种近乎官办官营的操作方式,引起许多争议。
基层农业系统的干部,也对现行良种补贴政策颇有微词,辽宁省丹东市农委种子管理处处长李世良形容现在的良种补贴是“三个不高兴”…
减产 2008年小麦良补,河南省封丘县的神农种业供应的小麦种子有一部分不出苗,种子不发芽,造成几千亩地农民重新播种…
送礼 2007年,河南省上蔡县某农业局负责人对自己的亲戚进行良补,河南省XX种业送给他本人的现金上万元…
倒流 进入良补企业达20多家,良补种子有50%至80%没有到农民手中,到了农经站及县棉办设置的网点就又倒流到企业或市场上。
服务费 目前为止,河南省的棉花良补款剩余的30%项目县都未向企业承付。原因是双方在服务费上的纠纷,县农业局或者棉办公室每公斤让企业支付服务费4~5元不等。
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大豆补贴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项目覆盖区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全部补贴。各地主导品种的筛选由省级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在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禁止选择未经审定、审定不通过或过期淘汰的品种。
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
良种补贴是一项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推广使用优良品种。为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加强补贴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根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良种补贴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是一项强农政策。但是由于这项政策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操作上的不完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民盟河南省委员会建议,直接对农民进行补贴,尊重农民选择优良品种的权利。
建议指出,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行“普惠制”,使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建议将补贴范围扩大到粮、棉、油等各种主要农作物,并进行全面种植面积的补贴。同时扩大补贴额度,如将小麦、玉米良种补贴由现在的每亩10元增加到15元。
河北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种子执法单位采取有力措施,开展玉米种子专项检查,加强玉米种子监管工作。
山西建议建立各种补贴的联动机制。为真正发挥种粮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对于种粮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
目前棉花品种数量持续大幅度增加,种子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种子市场化因为补贴而出现新变化,仍没有一个品种占播种面积的10%。
可供农民选择的优良品种较少,据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9月8日)公布的 江苏省各项目县(市、区)的补贴品种和政府采购成交单价表,一个县(市、区)可选良种仅三个左右,实际上最终被确定种植的品种只有一种。政府采购的品种不一定符合部分农民的种植意愿,导致这些农民不愿购买采购良种,而失去获得国家良种种植补贴的优惠。
1、采取良种专营办法,实行良种市场准入和经营许可管理 ;2、在供种方式上,指导供种合理布点,实行农民自主选种; 3、在补贴方式上,补贴直接发放给种稻农民; 4、财政给予良种经营单位适当的良种推广费用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