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春耕备耕的关键季节,省农业厅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种子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交流情况,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09年种子管理工作。2008年,我省农业生产战胜了多种困难和灾害,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种子管理战线的同志们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农业厅向受到表彰的全省种子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省种子管理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近几年种子管理工作的成绩
过去的三年,各地农业部门及其种子管理机构抓住国办发〔2006〕40号文件出台的有利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全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体系建设有效恢复加强,职能得到全面有力履行。2008年,种子管理的各项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种子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各级种子管理机构更加全面地履行了职责,在品种管理、质量监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强化措施,成效明显。
--品种管理有新的进展。品种区域试验保持大规模、高水平运转。全年共开展9种作物、42个组别和616个点次的区域试验;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了平原丘陵马铃薯早熟组、油菜早熟组区试,在全国率先启动耐高温、耐低温鉴定,开展了水稻、玉米等品种真实性DNA检测。品种审定坚持标准、严把程序,全年审定品种53个,仅占区试品种数量的4.2%,高淘汰率保障了审定品种的高水平和低风险。区试和审定工作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
品种主推制度进一步完善。春夏播之前,省农业厅发布农作物主推品种43个,印发公告10万份。全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的种植比例达到50%,有的县市达到80-90%。省、市主推品种更加协调一致,覆盖面更广,主导作用更强,有效缓解了品种“多、散、乱”问题。品种主推已经成为我省种子管理工作的一个品牌,有很高的权威性,受到很多大单位、大专家、大领导的关注,经验推广到肥料、农药等行业。
良种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全省29个点次组织了新品种展示示范,展示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棉花、大豆等六大作物的139个品种,示范49个品种,每个品种100-500亩。2008年,全省优质稻面积达到2250万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水稻、小麦优质比例达到70%以上,杂交棉花占到90%以上,“双低油菜”达到97%。良种作为先进科技的载体,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在展示示范方面,各级种子管理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如随州市,每年都在均川镇组织大规模的中稻、小麦展示示范现场观摩活动;武穴市,每年都在大金镇开展早稻、油菜品种的展示示范工作。
--种子质量监控得到加强。组织开展了春、秋两季种子质量市场交叉检查;春播作物种子质量抽查提前到前年11月启动。全省种子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各主要作物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年没有出现大的种子质量事故。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市县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正在恢复开展,有的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比如刚才介绍经验的恩施州。种子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州级的种子质检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荆门、襄樊两市的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10个市县的种子质检机构通过“双认证”。
--市场监管更加有力。一些新的方式和机制正在建立完善。不少市县实行的品种备案制度、预警制度、种植大户联系制度、企业联络员制度等,降低了品种应用风险,规范了经营秩序,提高了监管效率。种子案件查处力度加大,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特别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主动及时地开展了种子质量纠纷的鉴定、调解,全省没有因为种子问题出现大的群体事件,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种业服务更具特色,更加体现了专业性、公益性。种子储备制度更为完善,省政府去年特别增加救灾备荒种子资金200万元,使全省救灾备荒储备种子的规模由450万公斤增加到949万公斤,种类由以水稻为主扩展到棉花、油菜、蔬菜、马铃薯等多种作物,较好地保障了农业救灾的需求。信息服务积极主动,湖北种业信息网实用性、服务性、时效性增强,浏览量居全国同类网站第一位;恩施、武汉、襄樊、宜昌、竹山等地也先后建立了种业信息网。全省种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种业发展更具活力。目前,全省种子政企分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所有应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脱钩的国有种子企业,全部按规定停止了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已经与农业部门实现了人、财、物彻底分开。政企脱钩,市场主体减少,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全省来看,种子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现有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2家,仅为改革前的1/2左右;企业实力增强,年经营额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由农业部发证实现育繁销一体化的企业达6家,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要力量,增加了种子产业活力,带动了种子产业的蓬勃发展。2008年,全省种子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种子供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楚种天下用”成为事实,种子“走出去”成效大。我省油菜、棉花种子在长江中下游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杂交稻、杂交棉种子出口到国外,省种子集团公司成为全国出口量最大的种子企业。
(三)体系更加健全。2007年下半年出台的省编办42号文件,对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名称、性质、职能、编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市县种子管理机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2008年,各地继续加大了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没有种子管理机构的地方,全部恢复设立了种子管理站;已有机构的地方,不少更名或升格。截止年底,全省已有63个市县成立了种子管理局,达到应建机构的70%,绝大多数明确了全额拨款性质。恩施、咸宁、随州、荆门、黄石等市、州及所辖的县(市、区)都成立了种子管理局;28个地方机构升格,18个地方由差额拨款、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黄冈市种子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参公管理;恩施州首次明确由财政安排工作经费。一度濒临“线断、网破”的全省种子管理体系,得到恢复性发展,机构重现生机和活力。所以成立种子管理局不仅仅是单位换牌子,更重要的是经费上有保障。我省的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农业部种植业司和全国农技中心的充分肯定。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总结教训:过去种子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基础好,为什么前几年会“线断网破”?现在各项事业发展,新成立的机构并未增加编制,多数是从种植业调剂过去的,尤其是种子,有的机构都被调没了。种植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产业,种子是种植业的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将种子管理体系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协调好与新设立机构的编制、人员的关系。
二、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认识
农以种为先。发展生产,首先是抓好种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放松、弱化这项工作。当前,我们要认真分析农业发展新形势给种子管理工作带来的新要求,种业发展新变化给种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全面加强种子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
--强化体系建设是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工作要靠人做,没体系工作都没人干,讲什么都是空的。抓管理、壮产业,首先是要强体系。前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种子管理工作在一些地方严重削弱,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工作缺手段。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过来。要坚持“两个不动摇”,就是强化种子管理体系不动摇、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不动摇。目前,各地的种子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平衡,还有一些地方,种子管理机构没有按省里的统一要求定名、定性;少数已有机构的地方,种子管理的职能不够明确,经费仍然是差额拨款或是自收自支。省编办42号文件出台不容易,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四定”不容易,各地一定要把握难得的机遇,严格按照省里“四个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落实。种子管理的基础在市、县,在这里强调,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县一级种子管理机构要全面履行好职能,不仅要做好市场监管工作,更要注重并做好品种试验示范、种子质量检验检测等基础性工作;不能“以收代罚”、“以罚代管”,否则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推进农业部门种子企业脱钩改制,是国家的要求,是大势所趋,各地农业部门不能有畏难、松劲的思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种子管理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市场很难规范。种子企业脱钩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的市、县,必须按照国家、省要求抓紧完成任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有情操作,妥善化解好各种困难和矛盾。
--强化能力建设是全面履行种子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健全机构、完善体系,说到底是要把种子管理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有为才有位。种子管理机构在一些地方被撤并、削弱,客观上就是因为自身没有发挥好应有的管理作用;没有发挥好作用,原因较多,但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专业人员、缺技术、缺设备、缺经费。目前,种子体系的研究生、大学生、专业人员比例还有待提高,体系内部还缺少过硬的技术权威和专家。下一步,要坚持“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硬件建设,武装必要的仪器设备。配备了仪器设备,有实验室,这才象一个有实力的单位。土肥系统现在建了80多个检验室,植保也建了一批试验站,种子方面还要加大力度;一手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一点,可能关系到体制改革、体系建设的成败。建立了机构,如果没有发挥作用,就等于白费工夫。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一些传统的、好用的管理手段,比如说质检工作在不少地方有所削弱。要上下努力,多想办法,力争3年内每个县市都能有一个像样的种子检验室,能够开展基本的检验检测工作。在这一方面,省站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各地既要向上寻求支持,同时还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比如说种子检验,花一部分钱配齐基本设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强化创新意识是提升种子管理效能的基本前提。过去,我省种子管理的很多方面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其原因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要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断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种业发展的新变化,着力加强“五个创新”。第一,创新管理方式,比如说配套实行品种主导制度和品种退出制度,保持审定品种有进有出、动态平衡,减少“多、散、乱”现象。过去监利一个县据不完全统计仅水稻就有80多个品种,当地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福娃集团在本地很难收购到想要的稻谷;实施主导制度后,当年5个主导品种就占到80%的面积,效果非常好。第二,创新工作载体。这几里,省里花大力气建设现代农展中心,每年展示品种1000多个,吸引四、五千人次参观学习,既推介了新品种,又宣传了种子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不少市县也开展了这项工作,但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展示示范的品种还可以更多一些,规模还可以更大一些。省现代农展中心以种子园为基础,以种子站为重心发展起来,目前仍挂靠在种子站,以新品种推广为主,兼推新技术、新模式,效果很好。第三,创新监管模式。当前,种子流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销售平台下移,反季节销售、网上销售,种子违法行为更加隐蔽。要注重事前防范,主动发现线索,不能等到出了事情才去查处,“等客上门”的话,工作就陷入了被动。恩施州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咸宁对辖区内的企业、门店实行信息化管理,荆门对种子案件和纠纷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荆州等地实行的种植业大户联系制度,都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第四,创新技术手段。当前,品种真实性的问题反映日益突出,借壳上市销售未经审定品种的现象普遍,这是新形势下种子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难题。农民说,有的品种一年一个样,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除了用南鉴、正季鉴定这些办法以外,还要采取DNA检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涉嫌品种、涉嫌企业的监管。第五,创新工作手段。要应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市场监管。要加强立法工作,妥善做好停止推广、引种管理、杂交亲本管理,等等。
--强化责任意识是充分履行种子管理职能的关键所在。种子管理最大的责任,就是确保种子数量、质量和品种的“三个安全”。种子管理工作搞得好不好,职责有没有履行到位,关键就是看这三条。确保品种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农业部门责无旁贷;在数量安全上,农业部门也有责任加强引导和协调,搞好宏观调控,保障种子的及时有效供应。这两年,全省没有出现大的种子质量事故,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问题。对种子质量安全,要始终如履薄冰,多加小心,在思想上千万不能放松。基本的要求就是“力争不出问题,确保不出大事”。现在是法制社会,重大事故要追究责任;种子一旦出了大问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种子管理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要高度重视。对品种安全问题,也要关注、重视。从中稻来看,目前我省两系杂交中稻面积将近1000万亩,约占中杂面积的一半,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少品种生育期偏长、稻瘟病较重,生产风险较大。我多次讲过,一种独大,风险很大;三分局面,比较安全。怎么样合理调整、科学搭配水稻品种,保增产、保安全,是一个大课题,各地应该认真加以分析研究。
再就是种子数量安全。今年全省粮食总产要增加8亿斤,今后几年要新增1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这一任务,有利条件较多,但制约因素也不少。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种子供应问题。近五年来,省内杂交稻制种面积由10万亩锐减到去年的3万亩,省内供种能力明显不足,已经对生产构成比较大的隐患。前几年市场供应一直比较平稳,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要引起各水稻主产区的高度重视。去年,全国水稻制种面积下滑,农业部预测,明年全国范围内可能出现杂交稻种紧缺,特别是一些产量较高、品质较优的两系品种将供不应求。过去,有些省份在种子紧俏年份出台过不准外调的政策。现在很多从外面调进的种子,紧俏年份可能调不到。因此 ,面对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我们要认真研究提高自给能力的问题,确保本省种子的有效供应。
--强化服务意识是推进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现代种业为支撑。我省种子企业“多、小、散”,实力普遍不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不多,上市的公司没有,与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种业强省有较大差距。全省单项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中稻,本省却没有多少好的品种;近些年,我省大力发展优质稻,但是不少品种来自于外省,大部分优质杂交中稻种子从省外调进。今后几年,全省大力扩种马铃薯,主要扩种区域在江汉平原等平原丘陵地区,长远目标是发展到1000万亩。最近,抓马铃薯良繁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大,在华农建设了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在恩施、宜昌建设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现在从北方调进的种薯质量不好,如果脱毒种薯供应的问题解决,单产可提高40%左右。但是,目前适合平原丘陵地区的早熟品种却很少;我省常规水稻常年需种2800万公斤,种子商品率只有30%左右,省内小麦种子生产量不到商品需求量的30%;马铃薯种薯商品率只有20%左右。农业“小三场”改革后,原种场、良种场没有了,做常规作物提纯复壮的少了,常规作物退化严重。各级农业部门和种子管理机构要关注常规作物的种子繁育问题,要争取政策,研究方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种业,企业是主体,农业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服务、扶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种植制度等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品种管理方式,引导育种单位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选育和推广生产需要、农民欢迎的优良品种。要做好种业发展长远规划,积极争取政策,加大投入,扶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改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注重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为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种子管理工作
应对种业发展新形势,要明确种子管理的长期任务。我认为,重点是要全面履行“供、管、推、建”四个方面的职能,确保供应合格良种。“供”就是保证种子市场供应充足,农民有种子用,这是第一位的职能;“管”就是抓市场监管保安全,这是一项重要的职能;“推”就是优良品种和种业技术推广,促进种植业科技进步,增产增收;“建”就是建设好种子管理体系,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确保“供、管、推、建”的职责落实。
2009年种子管理工作的任务很多、很重。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全面加强品种管理。重点是进一步解决品种“多、乱、散”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必将制约农业板块基地、专业大县建设。今年各地要突出抓好三件事情,就是品种主导、品种退出和展示示范。品种主导制度是我省的一个创举。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地要严格执行省里的统一要求,市州只能适当增加品种,上下一个声音,千万不能省里搞一套,下面另搞一套,两张皮。绝不能把未审定品种列为主导品种。过去少数地方发生过这样的现象。今天特别强调并宣布一个制度:对将未审定品种列为主导品种的地方,要在全省通报批评,并坚决停止对这个地方的所有种子项目的安排。经营未审品种本来就违法,还要以行政的公文形式来主导,性质十分恶劣,要坚决杜绝。主导制度绝不能乱,好制度一旦执行歪了,就变成了坏制度,违法的制度,就搞不下去了。加大品种退出力度,品种退出我省2005年就已启动,目前农业部也进入了实施阶段,是到了落实的时候了。3月份,我厅将召开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议,确定停止推广一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以及应用时间长、面积很小的品种。这是今年品种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务必加大力度,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加强宣传引导,认真抓好落实。品种展示示范工作,市一级、特别是县一级要下功夫抓好这件事。品种好不好,安全不安全,能不能推广,不能光听企业发话,种子管理部门自己要心中有数。种植业系统要形成这样的制度:对本地推广的主要作物、主要品种、主要技术,都要办一个象样的展示示范样板。要争取每个县市办100亩左右的新品种展示示范。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种子管理局(站)自主举办,也可采取与县、乡农技中心合作的办法,扩大覆盖面。省、市、县都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品种推介、观摩活动。总之,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力争实现粮棉油等生产大县一季作物主导几个品种,象监利、京山的优质稻,武穴等地的优质油菜一样,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多、乱、散”问题。
(二)全面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在全国种子工作会议上,危朝安副部长特意提醒:“种植业出问题第一位是种子,第二位是虫子”。这两件事是农业部门要负全责的。今年,各地要有意识地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工作,按照“生产过程抓监控、销售过程抓监管、大田种植抓监视”的思路,对生产、销售、大田种植三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要充分发挥种子管理机构的技术优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种子生产基地,全面开展花期检查,提前把好质量关。精心组织春、秋两季作物的全省种子质量抽检验。在抓好正季鉴定、强化南鉴工作这些传统手段的同时,研究采用DNA鉴定品种真实性、种子纯度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这两年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油菜、马铃薯面积扩大较多,棉花因市场原因调减可能较多,对种子生产销售有较明显的影响。各地要结合实际,不仅抓好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大宗作物的种子质量监管,还要拓宽管理范围,注意抓好马铃薯、大豆、芝麻、花生、柑桔、食用菌等种子(种薯、种苗)的质量监管,及时处理质量纠纷和矛盾。对种子质量事故,各地一定要早预防、早报告,不能等事情闹大以后才反映。
(三)全面加强市场管理。重点开展未审先推、种子打假、虚假广告三个专项治理行动,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市场监管不到位问题。这几年,水稻、棉花、油菜品种未审先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已经影响到优质稻、双低油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个别地方基本上放任不管,甚至收“保护费”。双低油菜我省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近几年由于未审先推的非双低品种插花种植,影响了双低油菜产业的发展,影响了菜籽油品牌的推广。去年底,华农一位专家向省农业厅领导写信,反映未审先推的油菜品种多这个问题,强烈要求农业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再就是虚假广告泛滥,让农民无所适从,也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杂交稻、杂交棉、杂交油菜假种子都比较突出。对于这些问题,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近期,厅里将出台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的文件,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各地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采取更有力、更周密的措施,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在市场监管、案件查处方面,各地守土有责,以市县为主抓落实,省里重点抓督办、协调。
(四)切实保障种子稳定供应。重点是杂交稻、马铃薯和食用菌。省里已经确定,今后几年把扩大水稻、扩种马铃薯作为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好杂交稻种子生产供应。近几年全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减少几十万亩,供应趋紧。请各地农业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掌握本地市场供应情况,对企业供种数量、销售情况、价格等做到心中有数。省里面正在做工作,争取扶持本省企业扩大制种规模,加强本省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此,省农业厅已向省政府专题汇报。省委常委、副省长汤涛到省种子管理站就种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各地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提前谋划、组织本地的水稻种子生产供应。主要制种县市,要帮助企业落实制种基地,协助搞好技术服务,提高制种产量,加强市场管理,防止套购、抢购行为。通过努力,争取今年全省扩大杂交稻制面积2万亩。再就是马铃薯,省里已经制定了长远规划,成立了良种繁育中心,提出了建立50万亩标准种薯基地的构想,企业积极性很高,请各地农业部门协助做好基地建设、新品种示范和配套的技术服务工作。食用菌产业近年发展很快,成为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不少地方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前不久,省厅起草的《湖北省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已经过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由农业部门发证、管理,近期有望发布实施。各地要做好菌种市场管理,保障市场供应。
(五)切实抓好种子项目的实施。重点完善种子检验、品种区试、展示示范三大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强化种子管理的基础。当前,农业部正在编制新一轮的种子工程规划,加大对这些工作的投入。各地要超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年内,确保启动建设1个国家区试站,新建和完善部分县市的种子质量检验室;以省现代农展中心为龙头,带动部分市县建设一定规模的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种子项目来之易,希望各地要倍加珍惜,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规范操作,发挥实效。
(六)切实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种子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强基础、管长远的大事。今年,在继续推进种子管理机构建设的同时,着重抓好品种区试管理、种子质量检验、种子执法三个方面的人员培训工作。品种区试管理人员,以省级培训为主;种子质量检验、种子执法人员培训,以市州为单位进行,省种子管理站给予相应指导。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省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市级分中心,分解任务,开展轮训,提高县市一级种子质检人员的业务能力。充分利用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这个良好的平台,加强对县市种子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力争市县一级种子管理人员,今年内人人接受1次正规化的培训。
(七)大力推进种业发展。着力做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策服务。加强种子供需形势的分析预测,帮助企业合理做好种子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推介优良品种。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提高企业守法经营意识。积极争取有利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提供省内种子的供给能力。力争今后5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杂交作物种子商品率稳定在100%,常规种子商品率提高到50%以上,种子科技贡献率超过50%,逐步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供求平衡的种子供应新局面。(湖北省农业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