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水稻稻瘿蚊及其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30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525
 

  水稻稻瘿蚊,是以幼虫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侵入生长点为害,造成生长点不能发育。叶鞘成管状伸出,称为“标葱。”

  1.形态特征。

  (1)成虫。似蚊状,雌虫体长约4毫米,雄虫体长约3毫米。雌虫淡红色,密布细毛。复眼黑色。触角黄色,15节,鞭节呈串珠状,第3~14节的基部呈圆筒形,中央稍凹隘,上有两圈刚毛,端部成细而短的柄状。前翅翅脉稀少。腹部末端有1对瓣状片。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15节,第3~14节呈葫芦形,每节中央明显收缩,似两节,其上方膨大部有2圈刚毛,下方膨大部有1圈刚毛,并有环状丝。腹部末端向上弯曲,1对抱握器明显。

  (2)卵。长0.43毫米。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乳白色,后期变紫色。

  (3)幼虫。似纺锤形。老熟幼虫体长3.2毫米。头部两侧有1对很短的触角,13节,第2节腹面中央有1红褐色的叉状骨。

  (4)蛹。雌蛹长4.5毫米,橙红色,后足伸至第5腹节。雄虫长3.6毫米,浅橙黄色,后足伸至第7腹节。头部有颈刺1对,刺端分叉,一长一短;前胸背面前缘亦具背刺1对。

  2.发生特点。

  稻瘿蚊以1龄幼虫在李氏禾、野生稻中越冬,在广东1年发生6~8代,第2代以后世代重叠,但各代成虫盛发期明显。在广东博罗,第1代为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2代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3代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4代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5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6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7代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第8代为10月中旬。

  第1、2代发生数量少,第3代数量剧增,为害中稻和单季晚稻秧田,第4~6代数量多,为害迟中稻和晚稻,第6、第7代迁入越冬寄主。在第3~6代中,每个世代均有可能造成严重为害。

  雌成虫有趋光性,且大多是已交配未产卵的雌虫,因此,诱虫灯下出现的高峰日就是大田产卵高峰日。成虫飞翔转移力弱,在水稻生长期,距虫源田近,虫口密度大,为害重;而距虫源田远的,虫口密度低,受害轻。

  幼虫为害秧苗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小,为害分蘖期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大,是前者的2倍。

  稻瘿蚊喜高湿不耐干旱。当雨量大、雨日多、湿度高、气温偏低时,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初孵幼虫爬行入侵,导致发生量大,为害重。

  稻瘿蚊主要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为害,因此,在双季连作稻区很少发生,而在单、双季混栽区、稻?稻?麦区和稻?稻?稻区,由于存在中间桥梁田,导致逐代发生加重。目前我国栽培的当家品种多数为感虫品种,仅有少数农家品种表现出抗性。

  稻瘿蚊的天敌有寄生于卵和幼虫的黄柄黑蜂和单胚黑蜂,外寄生于幼虫和蛹的斑腹金小蜂,稻瘿蚊长距旋小蜂和东方长距旋小蜂等,其中以黄柄黑蜂为优势种,寄生率可高达60%以上,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铲除越冬寄主李氏禾、野生稻、再生稻等以减少越冬虫源;晚稻秧田和中稻本田要连片种植,以利药剂防治;采用双季连作,适期播插避过成虫产卵期。

  (2)药剂防治。

  ①秧田防治。在早稻标葱多的地区,晚稻播种前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3公斤撒施;在秧苗移栽前7~10天,当秧苗内活虫率达2%以上时,每亩用40%乐果乳油0.25公斤,或3%呋喃丹颗粒剂3公斤拌毒土撒施;在移栽期发现秧苗带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500倍液,浸秧根后在阴凉处用薄膜覆盖5小时移栽。

  ②本田防治。在幼虫孵化高峰期,防治虫源田和附近田块。用50%嘧啶氧磷乳油每亩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和40%乐果乳油各每亩75~100克加75公斤水喷雾,也可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0.2公斤加40%乐果乳油0.1公斤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3公斤拌毒土撒施或进行深层施药。施药时应保持田间有3厘米深的浅水层,防效可达90%。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