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岁农技员顶烈日赴杨凌“拜师”购种
马月孝(左)和王炜交流“西农511”种植情况
本报记者 李晓光
与报结缘好种子引来热心人
5月7日,本报一版以《“西农511”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为题报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审,并被河南许科种业有限公司和陕西大唐种业以455万元获得经营权,成为该校目前经营权转让费最高的一项科研成果。文章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读者纷纷来电来函咨询“西农511”相关情况。6月22日,农业科技报社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陕西省泾阳县76岁农技员马月孝专程赶到杨凌,希望当面请教吉万全教授“西农511”相关种植技术,想在老家咸阳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镇焦村马东组引种扩繁,造福当地百姓。
生怕自己记性不好,见到吉万全教授一时半会说不清楚,马月孝来前用手给吉教授写了一封信,拿着乡农技服务站1991年给自己发的“庄稼医院医生证”,告诉记者他是当地一位老农技员,从小热爱农业,喜欢读书看报,自费订阅《农业科技报》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报纸上面丰富的科研成果、致富信息让他受益匪浅。
“我们这里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粮食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一些粮食新品种难以得到及时落地推广。我虽然是一名农民技术员,种地也存在误区,效益低下……”马月孝说。“当我看到5月7日《农业科技报》一版报道的小麦新品种‘西农511’高产抗病的消息后,兴奋的几个晚上都没睡着,当时正值农忙季节,只好等农忙结束亲自联系吉教授了……”
6月15日,马月孝通过陕西省农牧厅联系上了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见到了销售部副总经理张亚周,听了马月孝的设想和引种目的后,张经理高兴地答应技术支持并供种。
百里求种“西农511”有望引种
6月22日,为了拜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马月孝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早晨五点多钟就从泾阳出发,先骑电动车到渭河电厂,再坐班车到咸阳,最后乘火车直达杨凌,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艰难行程,12点40分,马月孝来到了农业科技报社,就当地粮食种植现状与报社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沟通。
下午两点半,记者电话向吉万全说明情况并提出拜访时,吉老师在电话中解释称他正在出差途中,让记者先和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卜建军联系。
“你们那个地方灌溉条件怎么样?‘西农511’每亩的播种量26~27斤最佳……”当天下午三点半,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部部长王炜来到报社,当面与马月孝就“西农511”种植情况进行了沟通。
“今年全国小麦产量普遍偏低,而‘西农511’仍然保持了1100斤的高产……”王炜说,该品种苗期生长旺盛,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较慢,两极分化较快,耐倒春寒能力好,耐后期高温能力强,抗倒伏性好;穗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
2015~2016年经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达533.1公斤。
“我家有13.7亩玉米田,我还联系上了当地一位种粮大户王教育,他准备在46.7亩土地上引种‘西农511’,总共有六十多亩地可以引种‘西农511’……”马月孝说,自己是一位几十年的老农技员了,引种“西农511”,他很有信心。
王炜介绍说,“西农511”经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试验点试验,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率较轻,黄花叶病毒病抗性较好,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等,尤其是赤霉病在田间自然发病率轻。泾阳县属高中水肥地块,适宜晚茬种植。
“我想一亩地按40斤来播种,不知可以吗?”马月孝说。“种的稠容易倒伏,建议您还是一亩播种26—27斤,我们不支持多下种。”王炜说,他最近可以抽空去马月孝家的地里看看,至于“西农511”种植技术难题,他让马老放心,引种后,公司会有技术人员每月巡回指导,现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