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海水稻”试种测产 记者探秘青岛研发实验基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3  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452
 
 
  央广网北京7月9日消息(记者晁向荣、王朝鹏、傅蕾)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海水稻”,在国内基地试种之后,在迪拜沙漠基地也成功收获,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说,“海水稻”成功种植的背后,是我国对盐碱地实施土壤改良的不断探索。
 
  “海水稻”是一种什么水稻?为什么能耐盐碱地?将来能否大面积推广种植么?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为大家解密“海水稻”。
 
  青岛,胶州湾北部,一跟100来米的管子,连接着汪洋大海和不远处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基地里的海水调配池,正在等待给引来的海水赋予新的使命。
 
  李继明:这个是调配的水,盐浓度千分之六,调配好自动灌溉,从那个池子配好之后灌到这面来。下雨可能有点影响,但是一般不下雨千分之六是准确的,因为调配的时候盐浓度就配好了。
 
  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李继明,正蹲在试验田边,仔细观察稻秧的长势。2017年,袁隆平的研发团队就是在这里进行了海水稻的小面积测产。
 
  李继明:这个黄叶子还是有点损伤,但是最终产量应该是可以,如果不抗盐的话就死掉了,不会有青的。一亩产量我估计400公斤以上。准确的不好说,要看长势,但是400公斤应该没问题。全国有好几个地方都有一亩田,同一个品种大面积测试,看产量有多高。去年是小面积测试,在千分之六的盐度下是620公斤,今年我们种成一块整田。
 
  在淡水稀缺的沿海地区,用稀释海水浇灌稻田正在探索进行。不过,李继明口中的“海水稻”并非是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上世纪30年代末,斯里兰卡、印度先后研发耐盐水稻。而我国的耐盐碱水稻要追溯到1986年陈日胜和罗文烈教授培育的“海稻86”。虽然几十年过去,但目前海水稻的选种工作依旧关键。
 
  李继明:从全国到全世界来选择资源,之后选择育种,看耐盐度是多少,品质怎么样,产量怎么样,进行一定的筛选之后才能用。水稻的种植有些时候要耐盐碱还要耐旱,在北方不耐旱就没法种。这些种子是从全世界搜集来的,看当地适应性怎么样。其他地方的情况不一定适应这里,耐盐碱性好的我们可能改变一下,改成适合这里的海水稻品种。
 
  无论是芽期还是全生育期,海水稻品种都要经过长期又严苛的筛选。李继明介绍说,目前想要改良品种,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技术,也就是基因标记方法最为可靠。
 
  李继明:耐盐碱能力是受基因控制的,我们找到这些基因以后,组合到一起,不通过表性,通过基因选择就行了。就像唐氏筛查一样,通过分子的方法不用到田里去就知道它的耐盐性怎么样,可预测。
 
  从种子筛选到育苗育秧,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到适合我国盐碱地的水稻品种。我国长期深受土地盐碱化之苦。据统计,全国有17个省区都分布有盐碱地,总面积约有15亿亩。这些地方,普通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难以生长。
 
  李继明说,有了耐盐碱的“海水稻”,无疑将成为今后促进荒芜土地开发,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李继明:现在中国的盐碱地有15亿亩,有2到3亿亩是千分之四左右的盐浓度,千分之六的是2到3亿亩。我们现在想往千分之八甚至千分之十迈进,耐盐碱程度越来越高,将来15亿亩盐碱地可能有5到6亿亩能种。
 
  袁隆平不止一次提到“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飘香”,要培育出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如今,海水稻技术攻关路线图已完成,并在全国6个省开展耐盐碱杂交海水稻试种示范攻关,力争2020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不过李继明也坦言,想要实现海水稻的市场推广,还要久久为功。
 
  李继明:总产量不高,老百姓就得不到实惠。杂交稻产量要高,老百姓才能赚钱。所以光耐盐还不够,真正要开发推向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即便如此,李继明依旧看好“海水稻”的前景。他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用地的矛盾越发突出,把荒滩盐碱地利用起来,既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减轻18亿亩耕地红线的负担。将荒漠变绿洲,一举多得。
 
  李继明:这是一个领先的技术。有些国家的政府曾经和袁院士提过要求,需要这个技术,我们就可以帮他们。我们的海水稻技术不光中国用,世界也会用。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