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秋分将至,一年一度的小麦播种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根据省政府确保口粮安全,抓好小麦生产,稳定种植面积的会议精神,我区及时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小麦播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播种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抓实抓好。为了能更好的指导农民种好小麦,为来年小麦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2018-2019年小麦播种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小麦生产上,我区将继续以稳定小麦播种面积为前提,以优化品种布局、确保播种质量为基础,水地主推“冬水前移、两增一减”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旱地主推有机旱作栽培技术,强化冬前管理,构建合理群体,增强后期抵御晚霜冻害能力为目标,确保我区小麦生产实现总产、单产及品质稳步提升。
二、气候特点
据山西省气候中心预测:预计2018年9月,全省降水量在50~101mm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我区降雨偏少1~2成。9月平均气温,我区偏高1℃左右。
目前我区墒情大部适宜,对大秋作物产量形成有利。9月底—10月初我区大秋作物将陆续成熟并开始收获,冬小麦也将开始播种。预计小麦适播期内降水偏少,旱情可能持续,不利于冬小麦足墒播种,因此建议提前做好蓄水保墒、选择良种、施足底肥等工作,回茬田及时整地腾茬,适时播种,墒情偏差地块要造墒播种,以免贻误农时。
综合上述,今年小麦生产应立足抗旱,将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抗旱保苗,一播全苗作为重中之重和稳产丰产的关键,并将抗旱保墒作为麦田管理重点。
三、播种技术建议
(一)选用中早熟、节水抗旱品种,合理布局
针对我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双季高产光热资源略显不足和小麦生育后期易发生干热风、高温逼熟的特点,应因地、因时制宜,选用综合抗逆性好的中早熟多穗型品种,合理布局,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1)水地可选用:济麦22、良星99、山农22、良星67、临Y7287、舜麦1718等;
(2)旱地可选用:长6359、临丰3号、运旱20410、晋麦97、98、92等。
(二)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
播种质量直接关系到冬春苗情和高产稳产。提高整地质量,可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水、肥、气、热协调,符合小麦播种和高产栽培要求。正茬麦田要早伏耕,在立秋前后浅耕耙耱,收口保墒;对未伏耕的麦田,要大力推广冬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旱作节水技术。回茬麦田的玉米、绿豆等秋作物要及早收获,先将秸秆粉碎,然后再旋耕,特别是玉米田必须旋耕两遍,保证杂草、根茬、秸秆完全深翻下去或采用冬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程序。水地应每隔2-3年深翻耕或深松一次,然后施肥旋耕一遍,最后旋耕播种镇压一次性完成。整地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防止“虚土层”太厚,以免造成播种深浅不一,坷垃过多,种子与土壤无法紧密接触,影响出苗。
适墒播种是一播保全苗,达到苗匀、苗齐、苗壮,减少缺苗断垄的前提。适墒就是要求粘壤土耕层土壤含水量应在20%左右、壤土18%左右、沙土16%左右,否则应在播前浇串茬水或播后浇蒙头水。
(三)播前种子处理,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
种子包衣或拌种是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确保全苗最有效的方法,应杜绝白籽下种。根部病害发生较重地块: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地下害虫较重的地块,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50kg种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酮粉剂75g)或2%戊唑醇湿拌剂75g拌种。
(四)增施底氮、配方施肥,培育壮苗
复播麦田秸秆还田后土壤碳氮比升高,而秸秆腐熟需要适宜的碳氮比为25-30:1,所以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亩用量5kg为宜),以满足秸秆腐熟和苗期生长对氮肥的需求。在小麦播前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肥。建议在亩配施精制有机肥150kg或经过腐熟的有机肥1000kg。
(五)适期适量播种
旱地小麦适播期为9月20日-10月1日,水地适播期为10月5日-10月15日。一般适播期内旱地适宜亩播量7.5-10kg;水地小麦适宜亩播量15.0-17.5kg,秸秆还田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但最多不宜超过20kg。适播期外提前或推后1天,减少或增加播量0.5kg。播深为3-5cm,播后镇压。
(六)播后及时查苗补苗
出苗后7~10天应查苗,麦行内≥10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应品种相同,最好浸种露白后播种,并适当增加播量。表墒差时,应先开沟撒种,再顺沟浇水,水下渗后覆土,最后踩踏,促进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