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大豆优良品种 满足国民营养需求
《 农民日报 》( 2018年09月25日 06 版)
“中黄13”收获场景。资料图
大豆是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2014年起,原农业部启动四大作物良种攻关,大豆在品种研发、单产提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稳定,主栽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国外品种。未来我国将大力提高大豆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培育出更多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高,适宜深加工及功能型品种,提高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满足城乡居民的营养需求。 ——编者
“中黄13”累计推广1亿亩种植面积数第一
本报记者李丽颖
9月21日,“中黄13第一亿亩收获仪式”在安徽宿州举行。种植大户李清武看着地里成熟的豆子开心地笑了,这已经是他连续18年种植“中黄13”大豆品种,尽管今年当地遭遇了水灾,但他地里的大豆还是表现很出色。由于像李清武这样青睐“中黄13”的大豆种植户众多,“中黄13”自2007年起已连续9年稳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之首,至2018年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是近20年来全国仅有的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也是近30年来唯一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
蛋白质含量超过45%,能满足人们对优质植物蛋白的需求
“中黄13”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记者了解到,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作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结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2005年起被原农业部列入国家大豆主导品种。
大豆是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既能生产豆类食品、食用油、还能产出饲料原料豆粕。2017年,中国消费大豆达11059万吨,超过世界大豆总消费量的1/3。
作为大豆原产国和主产国的中国,2017年大豆进口总量高达9554万吨,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和制油。而国产大豆主要满足食用,也就是说人们日常吃到的豆腐、豆浆、豆面、豆皮、腐乳等豆制品都来自国产大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表示,随着国产大豆用途日益转向食用,大豆育种方向也转向了食用大豆品种。我国育成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已达50%以上。
“中黄13”是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超过45%,比普通国产大豆高5个百分点,比进口大豆高6-7个百分点,在有限的种植面积上,提供了充足的植物蛋白。韩天富说,“中黄13”是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品种,它与其他国产大豆品种一道保障了食用大豆完全自给,能够满足全国人民对优质植物蛋白的需求。
宜种区域跨越14个省市,高产、皮实,农民都爱种
“中黄13”先后通过了安徽、天津、北京、山西等9个省市审定,适合在全国14个省市推广种植,它的适宜种植区域从北纬29度到北纬42度,跨三个生态区,是迄今为止我国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
高产稳产是农民喜欢“中黄13”的最主要原因。“中黄13”在黄淮海地区曾创造亩产312.4公斤的单产纪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202.7公斤,在25个试点全部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比照黄淮海亩产120公斤的平均水平,每亩增产19.2公斤,增收85元;“中黄13”叶片大,分枝多,群体繁茂,对杂草的抑制力强,耐瘠节肥,生产投入每亩节约50元;加工收益每亩增加42元。在黄淮海地区,大豆与小麦轮作,每亩地可增加小麦产量约10%,增产小麦40公斤,增收80元。每亩合计增加效益257元。
在宿州,种植“中黄13”大豆的农民用“皮实耐用”来形容它。“中黄13”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紫斑病,中抗胞囊线虫病。自2002年推广以来,无论何种年景从未出现过绝产绝收。
此外,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人员针对黄淮海大豆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差、秸秆处理困难等问题,集成8项单项技术,形成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术模式。和常规技术相比,该技术可增产1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亩增收节支60元以上。利用该技术及配套机具,可在小麦原茬地上,一次性完成“种床清理、侧深施肥(药)、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5项作业。李清武说,现在大豆种起来很简单,可以全程机械化,2000亩地4个人就可以了。
一年一授权,推广联合体运行有监管,权益有保障
“中黄13”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另一个原因是建立了育繁推一体化推广模式。“中黄13”授权给一批企业,至少10家企业形成一个推广联合体,联合体成员要接受三个方面的监管:经营监管,市场监管,利润监管。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副主任孙君明研究员告诉记者,“中黄13”一年一授权,对不服从监管或者不适宜参与的企业不再授权。“经营监管”就是每年对种子繁育数量、质量要求、销售价格等实施统一调控,避免种子短缺或积压转商造成损失。在种子上市销售前,联合体开会分析市场行情,确定统一销售最低价,禁止低价倾销,对于不听警告的企业不予返还授权保证金,严重的不再授权。“市场监管”则是为企业维权。未经授权企业或经销商经营了授权品种,是对授权企业的利益侵犯。“利润监管”就是掌控种子繁育情况,追踪世界大豆生产与市场行情,调整种子收购量,预测销售数量,调控批发与零售定价区间价等经营参数,从而保证企业盈利。此外,繁育推广人员需加强“中黄13”的原种繁殖力度,保证原种纯度。
记者了解到,联合体每年均在大豆主产区召开由种子推广部门、种子企业、经销商和种植农户参加的“中黄13”高产示范现场会,与会代表常达到200-300人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中黄13”销量迅速达到黄淮海地区大豆种子总销量的60%以上,创造了品种推广的成功案例。
大豆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
本报记者杨志华王澎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和消费历史悠久。前些年,受比较效益下降、进口冲击等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下降,产需缺口逐年扩大。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反弹。如今我国大豆种业现状如何?产业化过程中有哪些阻力,突破口在哪?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天富。
记者:目前,我国大豆产业现状究竟如何?韩天富:多年来,总体上我大豆的种植面积、总产、单产都在上升,虽然前几年大豆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在主要农作物当中是比较小的。目前,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大量进口是为了满足急剧增长的油脂和饲料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豆的需求量翻了近10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民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油和肉的消费量变多了,禽畜及水产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大量配合饲料,其中豆粕约占20%。换言之,国产大豆主要用于满足加工生产豆制品,在这方面国产大豆的供应充足且稳定。但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加工油脂和饲料所需的大豆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了。
记者: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大豆种业作为我国大豆产业的重要支撑,目前状况如何?
韩天富:目前,我国大豆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豆种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育种家,培育出很多备受农民欢迎的好品种。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民族种业与国际逐步接轨,我国大豆种业在很多方面仍不能满足大豆产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发展中的短板日渐凸显,大豆种业亟待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
记者:我国大豆种业存在那些问题?应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韩天富: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品种产量潜力低、品质育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是我国大豆品种改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大豆育种中常用优(优良品系)×优(优良品系)的亲本组配方式,骨干亲本相对单一,品种单产提高缓慢。尽管我国保存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在资源鉴定评价方面相对滞后,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种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据分析,全国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为39.32%,脂肪含量为20.15%。蛋白质含量仅比进口大豆高0.14个百分点,脂肪含量则低1.5-2.0个百分点。自2011年以来,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仅有一个高蛋白品种“临豆9号”通过国家审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国产高蛋白大豆的需求,此外,在特用、菜用大豆品种选育方面,也缺少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
记者:我国大豆种业产业化过程存在哪些问题?
韩天富:近年来,我国大豆种业产业化进步明显,但在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仍不能满足现代种业发展的要求,本应是种业产业化主体的种子企业还没有独立承担大豆种业产业化的能力。目前,我国大豆种子企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大豆育种科研的主体仍是科研院所。
由于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加上目前品种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大豆种子经营利润率低,大豆种子企业效益普遍较差,再加上近年来部分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实行种子自留,进一步压缩了大豆种子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多数大豆种子企业无力投入资金用于育种研发,只能采用购买经销权或品种权的方式维持企业经营,更有个别企业套牌经营、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既损害农民的利益又扰乱了市场。当前,我国亟需优化种业发展环境,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大豆种子龙头企业。
记者:您对我国大豆种业有哪些建议?韩天富:建议加大对大豆育种科研投入的力度。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大豆科技人员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从事育种工作近千人。但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相比,大豆育种队伍规模小,经费投入少。当前,我国大豆育种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投入,而大豆种子企业效益差,投入少,远远不能满足育种工作的需要。所以,要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大豆育种科研工作给予优先支持。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优先考虑大豆科研项目,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育种技术手段,大力提高大豆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全国大豆科研联合攻关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全国大豆科研联合攻关的支持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任务统分结合、资源有条件共享、收益按贡献分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的育种协作攻关机制,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资源集中起来,加强育种上、中、下游的紧密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性育种技术体系。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大豆种子行业侵权、套牌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影响育种者权益和经营者收益,造成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减少,品种创新速度减慢,严重制约大豆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品种权保护相关配套法规、条例,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中国种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加大开放力度和国际合作,保障我国种业研发主体在国外的知识产权,提高我国大豆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国产食用大豆的市场地位。我国大豆在蛋白含量等食用和外观品质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其中,东北地区大豆生理活性物质含量丰富,适宜发展食用大豆生产;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蛋白质含量高,适宜深加工;南方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膳食纤维含量高,适宜发展食用大豆和菜用大豆。要完善品质生态区划,分区制定优质大豆育种目标,加大对高蛋白和功能型品种培育的力度,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大豆品种。
链接
大豆新品种培育与育种技术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共有1700多个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全国各地大豆高产示范田均实现了亩产180-200公斤的产量,黄淮海多次出现实收亩产超过300公斤的高产典型,最高产量达到349.2公斤。南方地区也培育了一批适宜间套作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和鲜食大豆品种,西北灌区的中黄35创造了亩产421.37公斤的我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
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已挖掘出一批与生育期、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抗病虫性、抗旱耐淹性、抗倒伏、荚粒数等相关的性状位点(QTL),在大豆结荚习性、耐盐耐旱基因克隆、养分高效利用研究方面,获得了一批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