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四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2014年,本禹志愿服务队被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地处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11月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开始参与定点扶贫建始县,6年来,积极发挥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作用,着力实施“甘露工程”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实施“活泉工程”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实施“春风工程”助力产业扶贫,实施“志·青春工程”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提升。为当地输送一批技术力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浇灌一批祖国花朵,努力拔除农村“穷根子”。
2013年起,在建始县的精准扶贫战场上,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共派遣6批25名研究生志愿者到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接力支教,邀请75名建始县乡村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来武汉参加培训。华中农大充分发挥农科教平台优势,为建始县开设农村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主等教育培训项目,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387人次。建立了一批特色产业试验示范培训基地,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植养殖户11695人次。
华中农大探索实践“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说:“在扶贫一线,我们最有劲头的事情,莫过于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让帮扶对象变成了‘专家’。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我们为‘中农大的建始人’。”
华中农大通过“科技+产业+文化”,给当地文化扶贫开了一张管用的“药方子”。挖掘当地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建始枸杞珍酒、马坡茶、甜柿、冷水鱼等7个扶贫产业进行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实现了文化价值、企业品牌、产业效益、贫困人口收入“四个提升”。
“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华中农大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省农务学堂,经过历代师生共同奋斗,已成为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2017年学校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介绍说,120年来,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以“宏农学,扬国光”为己任,扎根祖国大地,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智慧和力量。除定点扶贫建始县之外,华中农大一大批师生响应中央号召,围绕“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赣南、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远赴新疆、云贵等老少边穷地区,常驻三峡坝区、丹江口库区,把致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送进千村万户,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华中农大研发的杂交油菜、绿色超级水稻、动物疫苗、优质柑橘、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系列成果,产生了数千亿元经济效益,惠及数千万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