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开展甘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育种、栽培、农机、植保等各方专家合力攻关,请看——
甜糯甘薯里的良苦用心
图为北京市密云区高岭镇瑶亭村甘薯收获现场。
好甘薯什么样?对于消费者,要香甜软糯口感佳。对于农业产业,则要求生产绿色、产品优质、农民高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播种、浇水、施肥或收获某个环节的“单打独斗”不行,需要每个生产环节的优化,“合力作战”,最终融合成种植方案的整体提升,种植效益才能最大化,也才更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粮经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的尝试很有借鉴意义。 ——编者
本报记者李锐文/图
日前,各地的甘薯陆续进入收获期。在北京市密云区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的甘薯试验示范点,改良的双行收获机沿垄前行,将一串串甘薯从地里翻出。现场专家一致认为,示范点的甘薯个头、形状、产量均表现良好,经测算,烟薯25、普薯32等推广品种亩产均在4500斤以上。
2018年,粮经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整合育种、栽培、农机、植保、节水、土肥、加工、信息等8个岗位专家技术力量,重点围绕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的目标,开展了新品种选育与优新品种筛选、机械化移栽与地膜回收、病虫害监测与绿色综合防控、滴灌水肥一体化、中微量元素肥料提升品质、产后加工贮藏保质增效等技术的攻关试验与成熟技术集成示范。
筛选优质品种绿色生产从种苗开始
在河南寨镇两河村的甘薯品系筛选试验地块,种植了京津冀地区和国家技术体系中的30个品种。这是全国10个甘薯品种筛选试验点之一,通过对来自各地的品种进行筛选试验,从在当地种植的丰产性和抗病性、品种的商品性、干物率及口感五方面指标进行考量,筛选出综合指标好的甘薯品种进行推广。去年筛选出的苏薯16、浙75两个品种,抗性好,薯形大小合适,适合消费需求,今年又进行了扩大示范种植,筛选出的心香、普薯32两个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绍贞告诉记者,田间品种选育是一项重要工作。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进行杂交,经过5年的选育,从6000个杂交组合中选取250个进行田间试验,最终选出五六个好品系鉴定、推广。目前来看,在北方有推广价值的甘薯品种要具备几个优势:商品率要达到85%以上,薯型长椭圆形、重量半斤左右的为上;鲜食甘薯的干物率要低一点,可溶性糖含量在10%~12%,口感非常不错;甘薯品种迎合消费需求,但产量不能太低,应在亩产4000斤以上为宜。
在甘薯种薯(苗)繁育方面,创新团队应用甘薯脱毒组培技术,示范甘薯种苗绿色节能高效繁育技术,推广普及健康种苗。目前,甘薯主栽品种脱毒后,通过病毒检测,主要病毒脱毒率100%,已在密云、延庆建立两个甘薯原原种繁育基地,生产质量合格的原原种5000公斤以上。尤其是在密云的甘薯绿色环保节能高效育苗基地,采用电加热育苗替代传统的煤炭、秸秆采暖育苗,育苗时间可缩短三四天,繁殖系数提高5%以上。采取倒挂式微喷替代传统的软管接喷壶灌水方式,实现水肥一体化,节水1/3,省工近4成,效益增加13%。
栽培技术集成土质优用水省防控绿
土壤质量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从收获期的甘薯植株叶片长势、薯块大小来看,示范点地块的土壤质量不错。北京市农科院土肥所孙焱鑫告诉记者,创新团队土肥岗位的示范有三项内容:一是肥料减量,二是改良土壤,三是提高品质。具体来说,使用炭基缓释肥料,甘薯生产可减少15%肥料投入;使用生物炭基肥料,可降解,保水、保肥,同时改良土壤;在生育期后期使用含有钙、镁、硫等大量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可以提高甘薯的品质。
“在甘薯生产中,采用喷灌、滴灌节水灌溉方式,结合水肥一体化,根据当地多年降雨规律,掌握好前期造墒保苗、中后期因墒补水灌溉的尺度;因地制宜根据甘薯需肥规律按照早期氮肥为主,中期氮磷钾平衡施肥,后期钾肥为主的原则。用水量较常规灌溉节约40%~50%,用肥量节约1/3以上,阀门一开省工和节能,随水施肥,田间人工作业大大减少。在种植环节,改斜插式移栽为船底型移栽方式,配套改良的甘薯移栽机,亩均移苗4000株,成活率在95%以上,商品率能提高20%~30%。”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李仁崑说。
创新团队对甘薯病虫害进行了监测。从监测结果看,甘薯生育期面临着“三病一虫”,即茎线虫病、病毒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监测数据显示,甘薯试验示范点病害较轻,茎线虫病发病率0.2%,病毒病发病率1.6%,地下害虫以蛴螬、金针虫为主,经过前期土壤处理,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甘薯的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环节要前置。从选种上就要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移栽前进行土壤消毒,限制虫害的发生;在苗期采用高剪苗,插秧前对秧苗再次进行处理;在田间,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并且示范推广使用植物源农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保障甘薯质量安全。”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杨建国说。
农机农艺融合每亩节省人工费 500多元
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生产者丰产不丰收等诸多问题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副站长李小龙看来,依靠机械化作业,实现轻简化生产是解决问题的一条出路。“在甘薯生产中,从整地、起垄、移栽、中耕、杀秧、收获一整套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李小龙说。
在甘薯示范点,旋耕起垄一体机、移栽机、中耕机、杀秧机、收获机均在甘薯种植的不同时期有所应用。“机械化作业的出现,就是要节省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李小龙介绍,甘薯的种植有四个关键环节:起垄、移栽、杀秧、收获,这其中移栽最难,效率提升最低,与其它岗位专家协调也最多。根据测算,一个人一天能移栽半亩薯苗,而一台移栽机需要一个机手、四个放苗的人,一天可以移栽12亩的薯苗,相比人工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4.8倍。在起垄环节,机械化作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40倍。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轻简化生产,一亩地可节省人工费用500元以上。
北方春季干旱少雨,在甘薯移栽时需要给薯苗浇水。几年前,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从南方引进的移栽机,经过改良实现了边移栽、边浇水。可问题是需水量大,田间加水不方便,成本高。农机专家用机械作业和田间的滴灌带结合,撤掉移栽机的水箱,加装滴灌带,向薯苗供水。“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机的使用要与生产各环节紧密结合,从育苗到贮藏的各个环节,农机岗位结合农机具性能与种植要求,整合机具和动力的配套,减少农机动力浪费,提高拖拉机利用率。每个环节都需要和多个岗位协商,找出一个融合型的推广应用方案。”李小龙说。
延长销售时间破解甘薯窖藏难题
“甘薯产量高,收获时间集中,对销售价格会有影响,因此贮藏是甘薯增值的重要环节,但是如果贮藏期间温湿度管理不好,腐烂率就会很高,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俊英惋惜地说。
今年,创新团队在高岭镇石匣村改进贮藏窖性能,完善甘薯贮藏保鲜技术,开展甘薯贮藏技术示范。北京农学院教授徐践介绍,团队给原有贮藏窖加入了通风设备,加强了空气的循环,冷气就可以进入到甘薯堆内部,避免了因局部温度过高或空气循环不畅而引起的腐烂现象。贮藏窖配备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相关数值,当数值出现异常时能够进行及时作业。
与此同时,贮藏窖配套的控制平台,可根据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以自动或手动的方式调整风机运转,并结合利用通风设备使贮藏窖形成可调控的小气候,控制甘薯的腐烂率,延长贮藏期,从而达到甘薯贮藏保鲜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团队引进北京天地清源农业有限公司,结合公司的鲜食甘薯销售网络与平台,采取订单销售模式,发展石匣村绿色甘薯生产,配套安全贮藏技术,实现鲜食甘薯提质增效。
“现在是市场主导销售的时代。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升级,对农产品的口感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民调整种植品种,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北京天地清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艳飞说。今年,公司与北京石匣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前签订了100万多斤的甘薯订单,合作社种植公司指定、消费者喜爱的糖度高、口感软糯的烟薯25、济薯26、普薯32等甘薯品种,以不低于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今年合作社预计甘薯产量超过300万斤,对于其余产量,公司在以商超为主销售之外,拓展电商、社群、企业客户等多渠道销售。同时,公司与合作社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拟将利润的20%返给合作社,使二者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甘薯产业绿色、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市粮经创新团队的奋斗目标。发展鲜食甘薯产业是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由市场消费引导生产调整的可行尝试,北京市鲜食甘薯必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俊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