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八般武艺”实现零农药种植
又是一年丰收季。连日来,上海市奉贤区谷满香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陈嶔崎忙得脚不沾地,2000余亩稻谷的收割工作如同一场浩大的工程,让割稻、晒稻、烘干、脱壳、封装等各个岗位上的工人成了连轴转的“机器”,而陈嶔崎则像一道“总闸”,把着工程的方向和进度。
不过,今秋最让陈嶔崎紧张的倒不是大面积的收割工作,而是藏在千亩稻田丛中的一块53.2亩的试验田。为了完成原生态稻米量产实验,从春季播种以来,这片田里每一株水稻都没有施过一滴农药。
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众所周知,农药和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两样“法宝”,前者用于防治病害,后者则滋养作物生长,少了任何一样都会影响粮食长势,阻碍丰收。
上世纪70年代,陈嶔崎插队至奉贤区庄行镇杨溇村务农,为保证产量,农民当时使用的是六六六、DDT等高毒农药,“使用了农药、化肥的稻谷味道,和小时候家里纯天然长大的稻米,有着天壤之别。”陈嶔崎说。而今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大量绿色生态农药面市,老百姓餐桌上的米饭越来越安全健康,口味也越来越纯正。但经过陈嶔崎近乎刁钻的舌头,依然品尝出了“不及小时候吃过的米饭口感”。
今年春天,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奉贤区农业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持下,陈嶔崎在自家稻田里做起了实验。他要挑战的是,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完全杜绝农药使用。
陈嶔崎介绍,这块试验田本身已用上了近年来水稻种植界的“新潮”手段,通过在一垅垅水稻间挖出20厘米深的沟壑,放养鲫鱼、甲鱼等,让鱼稻共生,既可以增加亩均产出,又可以让鱼、虾这些对水质极敏感的生物担任水稻生长环境的天然监测员,有助于种出更加生态的稻谷。
但这种新型的手段并不能取代农药的作用。“鱼虾可以帮助吃掉一部分害虫,但由于稻田内的沟壑较浅,鱼虾很难游进深处,除虫作用仍相当有限。”为了尽可能实现物理防虫害,陈嶔崎用上了“十八般武艺”。
在53.2亩的试验田内,如今竖立着一个个“小太阳”,它们是太阳能捕虫器。白天,它们吸收足够的太阳能量,以保障24小时运转。而一旁类似捕蝇器的圆筒学名叫“性诱捕器”,通过在里面放置雄性害虫气味源,吸引雌性害虫飞入,从而实现诱捕,降低害虫繁殖。
田埂周边的一排排香根草,则可以利用根部的气息杀死害虫。今夏虫害高发时,陈嶔崎还在田内分批次放置了一种形如蚂蚁的飞虫——赤眼蜂。这种虫的成虫会把卵寄生在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上,引起寄主死亡,“也可以大大减低害虫繁殖”。
为了还原儿时原生态的稻谷生长环境,陈嶔崎甚至在稻田周边种植了一圈芝麻、毛豆、茭白、荷花、波斯菊等经济作物,“这是为了给害虫的天敌构筑一个栖息场所,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如果傍晚走进试验田,还能听见蛙声一片。
通过一系列物理防虫方式,陈嶔崎的实验不但一举成功,甚至还实现了丰产。“去年,这片鱼稻共生的稻田,在正常使用农药情况下,亩产约900斤左右;今年取消了农药使用,亩产反而增加了30公斤。”陈嶔崎介绍,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合作社明年将增加230亩试验区。“我下一步的实验重点是降低物理防虫成本,最终让零农药的种植方式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