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姚学文
“做生活的强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使生命在事业中永生。”6月15日,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张健,在长沙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上分享他大学时代演讲比赛中的这段话,这也是他前半生的真实写照。
离开上海,向袁隆平看齐
1981年,高中毕业的张健,面临大学去向的选择。他在上海土生土长,他的伙伴们在选择去向时,通常都不愿意离开上海,但张健却不但选择离开上海,而且是去了很多都市人不愿意去的农业类高校——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张健说,一方面是对于遗传痴迷,另一方面是希望向他崇敬的袁隆平老师学习、看齐,能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品种。
目标明确,动力就足。张健在大学发奋苦读,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本科毕业后,张健又留校在新创建的生物学院攻读植物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
1988年,作为中英友好奖学金全国选派的优秀学生之一,张健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大学植物系攻读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世界著名的植物原生质体之父E.C.Cocking教授。
博士期间,张健将大麦的遗传操作和基因转化作为研究方向。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但是他凭借“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闯劲,毅然决然地选择大麦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张健取得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也得到跨国种业巨头杜邦先锋青睐。他被聘为该公司研发经理。在此期间,他获得值得骄傲的成就——成功研发出生物技术抗虫玉米Herculex系列产品。目前该产品的种植面积已达世界第一,每年为农民带来约120亿元价值。
必须回国,为祖国作贡献
在很多人看来,张健应当在海外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然而,在张健的内心深处,始终藏着一个牵挂,那就是他觉得必须回国,用自己所学为祖国种业发展作出贡献。
这份牵挂,不是偶然,早在出国时就扎根在他的内心。张健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夕,他与硕士导师敖光明教授的一番对话——
“学成回国吗?”
“回!”时年24岁的张健回答斩钉截铁。他知道,作为公派留学生,自己有义务学成归国发展中国种业。
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要组建作物分子育种创新平台。隆平高科的高管专程前往美国找到张健,希望他回国主持这一事业,这与张健一直想回国的想法不谋而合。张健当即决定接受邀请,2014年,张健回到了敖光明老师的家乡——湖南长沙。
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分子育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20多年,逐渐演变成成熟的研发体系,但在国内,种业商业化育种是凤毛麟角,面临诸多难题。缺人才、缺设备,甚至连办公楼都没有。
一切得从头开始。
值得高兴的是,4年多打拼,如今华智已小有成就:平台已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研发创新团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上百人,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端仪器设施购置到位,国内领先的分子育种实验室已经建好运营。业务也逐渐拓开,2017年与66家单位签署业务合同,和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知名种企,建立起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一期基地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展开,预计2019年6月可以投入使用。
快速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通过不懈努力,如今的华智相继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长沙市企业技术中心、作物全基因组育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种子检测资质认证(CASL)、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
张健本人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湖南省“百人计划”、长沙市“3635计划”领军人才。华智先后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15人入选长沙市“3635人才计划”。
“高通量SNP分子标记实验室,通过给水稻品种做‘身份证’,可以完成成千上万个作物样品测试,可日产40万个数据点。”谈起华智新创建的实验室的与众不同点,张健如是说。
“华智能这么短时间完成筹备走上正轨,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回忆创业之路,张健感触良多。
的确,华智从政策背景,到人才引进、办公用地、资金流转等每个环节,都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短短4年多,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有关负责人以及主要领导,纷纷前来调研,为华智发展破解难题。
“我们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相信,随着华智的快速发展,一定能为中国种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动力。”张健对未来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