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丽颖
一直以来,我国机插稻栽培发展缓慢,极大地制约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组成攻关协作组,针对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普遍存在“苗小质弱与大田早生快发不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前中后期生育不协调”,导致产量、品质不高不稳与多熟季节矛盾加剧的突出难题,潜心研究十余年,研发项目“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取得了突破性重要创新,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创建了机插毯苗、钵苗两套“三控”育秧新技术;阐明了毯苗、钵苗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高产优质形成规律,创立了“三协调”高产优质栽培途径及生育诊断指标体系;同时以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为主体,创建了毯苗、钵苗机插水稻“三协调”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了适应不同稻区的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各地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项目技术成果先后被农业部与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列为主推技术,引领了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发展,促进了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与生产水平的提升,成果整体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经过多年、多地验证和示范应用,项目成果相继在苏、皖、鄂、赣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2015至2017年期间,苏、皖、鄂、赣累计应用8952.7万亩,新增稻谷335.1万吨,增收97.6亿元,节本17.3亿元,累计新增效益11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