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嫩芽
六种生物登上月球
“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种子、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
△视频:登上月球的六种生物是如何被选出的?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担了生物模块的研制任务。他们历时三年,从云南深山悬崖到新疆沙漠地区,挑选了三、四十种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物种进行试验、筛选。被选中的六种生物,还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
“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我们是从人类的必需品来进行选材的,包括粮、棉、油。土豆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太空主食,棉花可以成为衣服。这也为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在月面做生存或建立月球基地做技术积累。”
月球上,为啥棉花首先发芽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邱丹:棉花本身适应高温发芽,它的种植就在夏季,不惧怕高温。所以棉花首先发芽也是预料之中。”
载荷项目团队还在地面同步开展了两组对照试验。在封闭环境1:1对照试验中,从1月3日到1月13日,载荷罐内相机共计拍摄了200多张照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棉花发芽的过程。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邱丹:我们把一个模块放入罐子里,然后就这样送上了月球。”
这个罐子所有的数据,包括防辐射、温度、湿度都和月球上的数据完全一致。此次试验,除了实现在月球表面环境下植物种子发芽,更重要的是为以后人类进入月球生存提供了基础数据。
种子在太空如何克服恶劣环境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昼夜间大约有300摄氏度的温差。来自地球的种子要在发射场待两个月,太空飞行需要一个月。种子在路上要怎么保存?到了月球上又要怎么唤醒?
密封好的模块会放在由特殊铝合金制成的罐子里,虽然总重量只有3公斤,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罐子穿上“保温衣”,能经受月球表面剧烈温差的考验,同时还装置了“空调系统”、光导管和水仓室。
“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用光导管把太阳自然光导入到罐子里,进行光合作用。为了开这个孔,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光导技术,用一个小点就可以把光散射到罐子里。”
除了光合作用,在种子到达月球后,用水泵加压放水的环节也非常重要。项目团队在实验室演示了对种子进行放水的过程。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郑先喆:找一个水溶棉,把种子盖在上面,盖紧以后,在振动的过程中土和石头就不会飞出来,可以达到很好的固定效果。而且水溶棉遇水就会溶化,植物也会吸水,然后开始生长。”
目前,此次“嫦娥四号”搭载的六种生物,已经结束了本次科普试验的使命,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永久封存在载荷罐体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