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祖祎祎
2018.1.23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调度会上获悉,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四大作物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及基础理论创新组,加强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在绿色优质品种选育、种业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创新、育种新材料创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四大作物联合攻关组共选育新品种231个,包括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抗倒伏、耐密植的机收籽粒玉米,优质高产大豆,优质水稻等。
大豆攻关组筛选和创制大豆新材料1160份:包括高蛋白、高油、早熟、矮杆耐密植、抗灰斑病、抗疫霉病、耐旱等优势性状。西北灌区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415公斤,黄淮海地区多个展示示范田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并实现了万亩亩产200公斤的目标,出现了“亩产400公斤可复制,300公斤成常态,200公斤大面积”的局面。“合农91”示范田亩产423.77公斤,更是刷新全国大豆高产新纪录。
水稻攻关组育成适合进行机械化制种的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卓201S,2017年“水稻小粒型两用不育系卓201S的选育及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通过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评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优质稻品种鉴评推介评选出了20个优质水稻品种,加快了水稻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中国稻米国际影响力,为人民提供了更好吃更安全的中国稻米。
玉米攻关组选育的8个品种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将显著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实现由“跟跑”向“齐跑”。
小麦攻关组持续改良华北地区节水高效品种,新育成中麦5051等一批集节水、强筋、抗病于一体的系列节水高产优质品种,形成完善的节水高效品种选育技术体系。与种业优势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约 1亿元。鉴定选拔出的37份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新材料,对解决小麦生产的赤霉病难题意义重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要明确良种联合攻关的核心价值目标,要始终将“高产”要摆在优先位置,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共享平台,避免重复研究、单打独斗、资源独享等问题,激发最大效能。同时,要提高对畜禽良种攻关的重视,将畜禽种业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麦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首席许为钢指出,要重视抗病、耐热、节水等表型鉴定平台、新品种测试平台的建设,同时促进现代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的衔接,促进品种的研究创新。中筋小麦是中国大众主食的原料,应适当调整中国小麦的优质品种选育方向,切勿“抓两头,丢中间”,提升对中筋小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