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良种先行,作为种业大省,湖南省的大部分种子种苗基地位于贫困地区。全省14个杂交水稻制种大县中有9个是贫困县,11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中有7个处在贫困地区,种子种苗基地的脱贫攻坚战,种业行业责无旁贷。近年来,湖南种业行业结合产业实际,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积极投身产业精准扶贫。不断构建新机制、打造新平台、探索新模式,着力推进种业扶贫,目前全省良繁基地已帮扶2.7万贫困人口,全省种业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一、精准谋划,着力构建种业扶贫新机制。结合实际、厘清思路,有效对接良种繁育与扶贫攻坚两项工作,将良繁基地建设规划和产业扶贫工作方案紧密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种业扶贫新机制。一是制订良繁基地建设规划。在全省已有8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和3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拟新建6个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8个非主要农作物种苗基地。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的良繁基地,全省计划在5年内,创建50个现代种业省级产业园。通过广泛调研摸底,结合湖南种子种苗基地主要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科学编制各制种大县基地建设规划、全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乡村振兴种业投资项目,实行基地建设与种业扶贫有机结合。二是设立产业扶贫种苗基地项目。结合省农委、扶贫办、财政厅联合制订的产业扶贫项目管理意见,支持种业企业在贫困村建设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种子种苗基地项目,为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种业支撑。基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的75-80%可作为基地所在贫困村贫困户的股金入股,种子种苗企业基地项目批复后即拨付资金,到账日作为贫困户入股日。基地项目实施前5年,按“保本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保障贫困户的本金安全,每年分红不低于股金的8%,以后实行同股同权。建立起种业项目与种业扶贫连接机制。三是出台制种大县种业扶贫扶持政策。湖南省杂交水稻常年制种3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14个制种大县。省农业农村厅通过专题研讨,推动各制种大县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种业扶贫政策,并将全省14个制种大县的种业扶贫政策以省农业农村厅文件印发给种业企业。扶持政策内容涵盖土地流转补贴、制种保险补贴、农机补贴、仓贮设施补贴、育秧大棚补贴、大户(含企业)奖励等各方面,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企业将企业发展与种业扶贫有效对接。
二、依托基地,着力打造种业扶贫新平台。为提升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平,湖南省采取建设现代种业制种产业园,按“一县一特”建设区域性和结构调整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并依托基地开展种业扶贫。一是打造一批制种产业园区。根据“五化”基地建设目标,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重点在14个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建立一批制种产业园,建立“企业+农户”精准对接模式,配套建设烘干、加工和仓储等基础设施,促使企业与制种户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将制种产业园纳入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补助范围,建成后由省财政给予100万元补贴。全省规划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园中大多位于贫困县,隆平高科、优至种业、希望种业、永益农业、桃花源种业等首批创建的制种产业园建设地点既是国家级制种大县又是贫困县。二是打造优势区域良繁基地。贫困地区区域特色扶贫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县一特”要求建设种苗基地,依托基地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苗。隆平高科旗下的种苗企业—吉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吉首市种苗基地创建吉凤茶苗特色产业园良繁基地支撑贫困县的黄金茶特色产业发展。安化县为扶持贫困县黑茶特色产业发展,建设茶树繁育基地320亩,年产优质茶苗2000万株。洪江市国家级区域性良繁基地为支撑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以基地联农户的形式,建成柑橘繁育基地500亩,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株。三是打造结构调整种苗基地。为满足种植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扶贫对特色种苗的需求,省农业农村厅制订《种植结构调整种苗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先期下达3000万元资金用于基地建设,三次召开基地建设调度会,督促各地倒排工期,紧盯时间节点,抓实基地建设,2018年启动的种苗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19年基本具备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种苗供应能力。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和结构调整对特色种苗的需求,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快登记一批优势特色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通知》,举办品种登记培训班,要求做好特色品种登记工作。今年138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登记。全省种苗基地繁育了一批符合产业扶贫实际需要的“名、特、优、新”种苗。
三、锐意探索,着力创新种业扶贫新模式。种业扶贫工作是当前种业行业的重要任务,没有现成的路径可走,只能锐意探索,不断在工作中创新推广新的模式,推动种业帮扶工作落地见效。一是推广杂交水稻制种的帮扶新模式。近年,湖南探索了经纪能人带动帮扶、企业自制帮扶、合作社集约经营帮扶三种典型模式。对有技术、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采用经纪能人带动帮扶模式,由企业和经纪能人直接签合同,经纪能人组织和带动贫困户从事制种,一般年份一亩制种田有4000元左右产值,制种贫困户可获纯利1000多元,在企业和经纪能人的技术指导下可实现“制种一亩、脱贫一人”的目标;对于没制种技术、有劳动力的采用企业自制模式,由企业将贫困户的土地流转过来,企业组织贫困户务工,贫困户既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又获得劳务报酬,实现脱贫;对于既没技术又没劳动力的采用合作社集约经营帮扶模式,贫困户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骨干、种业企业、贫困户基本按照1:1:1的比例入股,贫困户再从合作社分红受益,实现脱贫。二是实现行业发展与精准脱贫“双赢”的政策新模式。种业企业主要注册在非贫困地区,种业企业良繁基地大都位于贫困地区,种业企业发展不可能离开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种业扶贫政策和措施必须兼顾精准脱贫和行业发展两个方面。湖南省发动企业自愿开展种业扶贫工作,主要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引导种业企业到制种大县制种,到特色产业县建立特色种苗繁育基地,推动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带动脱贫。种业企业在帮扶的过程中通过享受政府扶持政策,在优势区域建立长期、稳固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三是省级担当作为倒逼市县出台政策的工作新模式。一般的工作都是省级制定政策市县负责落实,而湖南种业扶贫是省级主动发力推动市县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扶贫工作开展。近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了摸清种业行业扶贫底子、发动企业参与扶贫、推动“千企帮千村、开展扶贫村企对接示范等工作,探索种业扶贫新举措新模式、开展特色种苗和结构调整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引导种苗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各制种大县研讨种业扶贫工作,推动各制种大县出台种业扶贫扶持政策并集中印发,引导种业企业按照“依法依规,自愿共赢”原则,积极投身产业扶贫,主动加强同帮扶对象对接,与制种贫困村结对并签订了制种扶贫帮扶协议。
目前,隆平高科、希望种业、袁氏种业等30家种业企业积极参与种业扶贫并做好了“村企”对接,一个种业企业帮扶一个贫困村。武冈市、绥宁县、吉首市、洞口县等16个贫困市县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在基地开展种业扶贫。基本实现种业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壮大与贫困人口脱贫“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