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棚室草莓灰霉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5  来源:永城农技术推广中心  浏览次数:265
 

      灰霉病是冬春季设施草莓生产上的首要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草莓扣棚以后,导致草莓产区灰霉病发生整体情况偏重。棚室草莓发生灰霉病,病菌可以危害花器、果实、茎、叶柄和叶片,应注意提早加以预防。

      发病规律 草莓灰霉病多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生,该病是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从植株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引起发病,然后蔓延到其他部位,草莓植株下部的老叶、枯叶、散落的花瓣等都会成为侵入的重点。据农技部门研究,几乎所有的草莓灰霉病越冬菌源均来自于病残体上附着的菌丝。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4℃,最高32℃;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发,但以在较低温度时萌发有利;最适宜相对湿度92%~95%。低温高湿是草莓灰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下十分有利于发病。氮肥用量过大、土壤粘重、多年连作的地块灰霉病发生危害重。植株生长过旺、棚内光照不足、连续阴雨、园地排水不良、地面湿度大等,均容易导致病害大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控制棚内湿度是防治灰霉病的重要措施,合理灌溉,提倡地膜下铺设滴灌带等节水灌溉设施;做好大棚的通风换气,尤其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要抢机会确保每天必要的通风换气时间;除垄上盖膜外,可在走道铺足稻草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对降低棚内湿度很有好处。棚室草莓出现灰霉病后,及时摘除病叶、病花和病果,减少侵染病源。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草莓进入花期后,白天棚温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控制在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发现棚室内出现灰霉病植株,应及时采取升温措施,每天早晨就将温度棚室温度提高到35℃,不换气,预防灰霉病发生。

      生物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多抗霉素、木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喷雾防治。如选用3%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1000亿个/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每亩40~60克,对水30公斤喷雾。

      药剂防治:可以10%咯菌腈(适乐时)10毫升对水20公斤,或3%多抗霉素(多氧清)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灵)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现在,一些草莓种植区已发现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等药剂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抗性,防治效果下降,在这些地区可以选择其他药剂代替,可选用的有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等喷雾。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