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种子的盛会
《 农民日报 》( 2019年04月02日 06 版)
编者按:3月31日,2019中国种子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种业管理部门和权威专家,对种业扩大开放与国际合作、种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种业等热点问题进行高端解析,对未来科研育种方向和市场走势进行分析,对新品种和优质特色品种进行示范展示等,为1200多名种业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精彩内容,本报记者带您看现场。
与会者参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种业成就展”。本报记者祖祎祎摄
与会者在查看一家种子企业展台前的水果新品种。本报记者李竟涵摄
告别“寒冬”拥抱春天
——来自2019中国种子大会的声音
本报记者李竟涵
过去一年种子行业发生了哪些大事?未来种业管理将有怎样的重要变化?中国种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种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困惑和希望?在2019中国种子大会上,来自全国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管理部门及八个国家和地区的种业界友好人士,共商种业发展大势。
在开幕式当天的种业高峰论坛上,管理部门、权威专家、企业代表分别进行多场主旨演讲,其中既有干货满满的行业分析,也有企业突破“种业寒冬”的探索,更有科研单位力求创新的实践,中国种业发展的脉络在其中越发清晰。
品种更多样特色作物潜力巨大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高质量发展也给现代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用种需求稳定,糖料蔗等经济作物种子种苗市场增长空间较大。”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指出,种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要通过种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20%,平均亩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1倍,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指出,产量的提升已经不是水稻育种的唯一目标,消费市场稻米品质高端化发展对品种提出了多元化要求。食味品质和口感好的水稻新品种,红米黑米、香味基因大米等有色米和香米,低升糖指数米等功能性水稻新品种的市场需求在增加。
“比如稻米谷蛋白的改良,就分为高和低两个方向。谷蛋白占稻谷蛋白含量的60%,为改良稻米口感,育种家就需要提高谷蛋白含量。而有一些肾脏病人,不能食用谷蛋白含量高于4%的大米,又需要通过育种降低谷蛋白含量,作为肾脏病人的专用大米。”万建民介绍,除了谷蛋白之外,调控水稻粒宽和粒重、让稻米更软、更白的基因都在逐步被发现,为长粒外观、透明度高、米饭柔软、不回生的高商品性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特色作物的种子种苗市场空间越来越广阔。通过多年来对行业的了解和关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吴晓玲指出:“设施农业的发展,使经济作物种苗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茄果类供苗比例不过30%-40%,而在日本嫁接苗的供苗比例是80%,荷兰是100%。有专家估计,这一块的市场潜力在2000-3000亿元。”
如果说过去为了解决温饱,我们更多关注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品种选育,那么如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又给育种提出了新的方向,即大宗作物和特色作物并重,种子和种苗发展并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认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种业体系,就应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特色小作物种子企业的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粮、经、特色作物的大中小种子企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尤其要加强各类作物育种的研发,要推动小作物育种赶上乃至超越。”
企业更集中强者拓疆势头猛进
国内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数量大幅缩减,是人们惯常的印象。而吴晓玲通过对种业大数据的分析指出,种子企业的数量变化是呈阶段性的。“2011年,我国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通过修改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经营门槛,到2016年企业数量缩减了一半。”这一年也出现了“拐点”,由于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再次修订,企业经营门槛降低,数量开始回升。
2018年,全国共有种子企业5808家,虽然较2010年减少2892家,但较2016年最低值增加1492家。吴晓玲介绍,如果从不同作物生产企业看,可以发现,水稻、玉米、小麦种子生产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增加最多的就是蔬菜种子企业。
“中国两大种业集团正在形成。”张延秋表示,虽然种子企业数量有所回升,但市场集中度还在不断提高,资本、技术、信息将加快向大型种业企业聚集。他所说的两大种业集团,分别指隆平高科和中国化工、中化集团的“两化”种业架构。
虽然面对“种业寒冬”的考验,去年中国种子企业的发展成绩仍可称得上亮眼。从国内看,2018年国审品种中,企业审定品种占77%,首次超过了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比例,成为品种审定的“主力军”。从国际市场看,隆平高科首次跻身世界种业前十强。
但与孟山都过百亿美元的种子业务收入相比,中国种子企业的规模仍然有很大差距,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构建面向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营能力,成为我国种业公司能否发展成为国际种业大公司的关键要素。”隆平高科副总裁彭光剑对此很清醒,除了管理,他认为,“科研始终是隆平高科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公司未来的价值基础。我们将继续深化科企合作,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
而在中化农业总裁覃衡德看来,“目前,国内种业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行业集中度需进一步提高。”而优质品种的研发应更多由市场需求驱动,通过建立优质农产品标准,反过来指导育种环节。为此,中化农业从2017年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推进MAP战略,立志从种子、土壤改良、种植技术、智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金融、农产品销售、粮食加工收储等方面,打造开放合作的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市场更开放激发活力鼓励创新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这个业内人口中的“八号文件”可以说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然而谈到这两年的发展,吴晓玲直言:“种业市值的变化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是因为,与1999年相比,2011年中国种业市场市值确实大幅度增加。但从2011年到2017年,种业市值增加幅度回归平稳,“这说明虽然种业有所发展,但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还没有出现真正突破性的品种,给产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
为什么“种业寒冬”连续几年成为行业关键词?张延秋指出,“寒冬”主要针对的是大路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品种,而特色优质农作物种子进口量却逐年增加。一边是国内“种业寒冬”,一边是大量进口,根本原因是种业高质量发展没有跟上农业高质量发展。
而2018年新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让中国种业的成长显得更为紧迫。与2017年版负面清单相比,“2018全国版”将外商投资种业的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51%。“2018自贸试验区版”将外商投资种业的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34%。
“新的负面清单不是终点,中国种业下一步还要深化扩大开放,必然面临全球化竞争,如果我们的种业创新水平不提高,就没办法跟跨国种业巨头竞争。”吴晓玲认为,必须鼓励原始创新,加速我国种业创新的速度。从种业管理来看,要把事前许可向中后监管转移,从管种子到管主体,从管品种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转移,释放市场活力,激发更多主体的创新活力,选育出满足市场需要的突破性创新品种。
对此盖钧镒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种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水平,目前我国实质性科技领先的种业企业屈指可数,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国的种业将失去竞争的机会。”为此,他建议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的“种业自主创新”战略。推动规模化企业成立种业科技基金,用以开展研发、合作和种业人才培养。今后政府对种子企业的评价要关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平台。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种企已经开始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具备全球竞争意识。安徽荃银高科公司总经理张琴介绍,公司力争打造科技型种业公司,至今已选育并通过审定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西甜瓜品种200多个,90%以上为自主选育品种。长期的投入换来了回报,2018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6亿元,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6600万公斤。
而隆平高科得以跻身全球十强,更离不开持续的科研投入。据彭光剑介绍,隆平高科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超过10%,接近国际领先种业企业水平,构建了国内种业最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同时,在全球建有各类作物育种站49个,基地面积超1万亩。截至目前,隆平高科通过审定及登记农作物品种总计858个次,居国内前列。
未来种业发展的四个方向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
第一个方向是主要粮食产品市场化收购大势所趋。国家粮食局下调了今年的最低收购价,小麦较去年下调0.03元,稻谷延续去年的下调态势,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分别较去年下调了0.1元、0.1元和0.2元。与此同时,国家会采取直补的方式,适当补助种粮农民。大宗农产品贸易对接国际市场,2018年大豆进口量达到8803.1万吨,15年来首次下降。
第二个方向是种业高质量发展不可逆转。在10.4亿亩“两区”划定后,剩下大约10亿亩耕地要种什么?高质量种业发展大有可为。其中,大宗作物品种换代升级空间很大,高附加值作物种子市场潜力巨大,经济、特色作物种子种苗市场空间广阔。当前种业发展方向是节肥节水节药,高产优质多抗,全程、全面机械化。粮食作物种业应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以外种业应着眼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个方向是企业多元化发展大势所趋。未来,种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将向以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和跨界融合为代表的集团化,以联结小农户、大市场和科研院所的平台化,以专业育种、生产、加工、经营和测试检测的专业化,以产品特色、区域特色、作物特色为特征的特色化方向发展。以种业+种植业、畜牧业、农化服务和金融为内容的“种业+”时代即将到来。
第四个方向是种业深度融合势不可挡。当前,作物育种领域论文数量排名中,中国超过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排在首位。但是,“论文强国”并没有造就“种业强国”。其原因就在于科企深度融合还远远不够。未来政策导向将支持科企深度融合,支持品种权保护和品种选育“共审定”。同时,以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为代表的技术加快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种效率几何级增长,育种由随机朝定向、可设计转变,品种“按需定制”正成为现实,种业发展也将迎来“跨界融合”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种业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
第一,应该形成合理的种业企业布局,大小作物兼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特色小作物种子企业的区域布局。
第二,推动种业走科技领先的道路,培育科技领先型的种业龙头企业。种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水平,要培育的种业企业首先必须是科技领先型企业。落实种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第三,建立前瞻性计划,围绕各类作物全面杂种化开展全国攻关,保障种业知识产权,形成中国的种业特长。国家组织各类作物杂种化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
第四,通过种业绿色化,保证食品、生态安全。绿色种业对环境来说是无公害的、环保的,对民生来说是健康的、营养的、安全的,对资源来说是低能耗的、可循环利用的。
第五,国家对种业的扶持要雪中送炭落到实处。首先是科技的扶持,针对种业产业的技术需求重点组织攻关,重在育种技术和材料的创新。要大力推动公益性育种研究机构在育种技术、种质创新和相应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并提高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要支持企业的育种技术与种质创新,促进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攻关。
第六,把种业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种业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我国种业的能力和水平。应由种子贸易扩展到投资合作、技术转让、资源整合等多元合作,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点。要注意保护种质资源安全,种企进入国际市场,技术优势是敲门砖,但要让技术优势变成市场优势,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培育优势种企参与国际竞争
隆平高科副总裁彭光剑
随着新一轮世界种业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中国种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种业行业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种业企业在体制机制创新、育繁推一体化、人才竞争、农业服务、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国际种业发展历程,种企强代表着种业强。2011年,国家明确种业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主攻基础性研究,使种子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地位更加凸显。科研院所基础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支撑企业发展,企业集成创新对接市场,进一步提升种业竞争力,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优势种子企业成为种业强国的标志。
当前,种植户对品种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粮食价格下行,导致短期内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但长期来看,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提升、粮食市场优质优价,下游加工企业对品种的要求和订单收购成为品种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农户对品种需求以增产导向转变为优质、稳产、绿色、轻简化栽培。
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和自主发展,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种业公司,并走向国际市场。原有的管理方式方法需要变革,系统化管理能力是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构建面向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营能力,成为我国种业公司能否发展成为国际种业大公司的关键要素。而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包含生物信息大数据和智能化育种、网络化的种业运营、高效化的企业管理、便利化的营销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将融入到种子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种子企业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水平,成为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备手段。
放眼当下,国外种业巨头加快在中国本土深耕布局,中国优势种子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竞争与合作双向深入展开,中国种企与国际种企的合作和竞争愈发深入,中国将诞生世界级的优秀种业公司,与世界一流种企同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