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谷“去库存”与保障口粮安全的双重政策框架下,我国稻谷市场将如何变化。在4月20日举行的2019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博士郭军表示,未来十年,我国稻谷产能总体保持稳定,年产量将呈先减后增态势,大米消费继续增加,进口增速放缓。
2018年中国稻谷产量达到了21213万吨,比上年下降0.3%,连续三年稳定在2.1亿吨以上,消费总量稳中有增,稻谷和大米价格持续下跌。
回顾去年稻谷市场形势,郭军表示,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结构调整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早稻面积产量双下降,早稻播种面积7185万亩,比上年下降了6.8%,产量下降了4.3%。另外,大米消费继续增长,达到了15471万吨,国内外价差缩小,进口量大幅下降。
专家认为,未来十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将呈前期略减后期上升趋势,2028年种植面积将增至4.6亿亩,单产也将稳中有增。口粮、工业用粮需求将带动稻谷消费呈稳中有增态势,另外,由于中国稻谷生产成本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家,未来仍将保持一定水平的进口,进口量大于出口量。预计2019年大米进口量将达到325万吨。
在谈到稻谷价格变化时,郭军表示,2019年及未来的调控方向仍然是深化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市场将会在稻米价格形成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国内不断上升的种植成本,以及当前的WTO贸易框架都决定了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将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下降后保持稳定。此外,稻谷“去库存”政策具有阶段性,其价格不会一直受到库存的压制。
目前,稻谷市场整体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目前的改革依然是从消费去向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完善,各地政府也加大优质粮种植、加工和营销等全产业链的支持,稻米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优质优价的特征已经显现,市场化收购的主导力量逐步形成。”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