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感觉自己的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运行越来越不是很顺畅,一方面是种业大环境所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企业要经常不断回头看查找问题不足、发现短板,横向比总结同行经验,寻求创新。尤其企业负责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人无近虑必有远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不治则危及全局,更影响长远发展,防微杜渐以谋远行。
一、科研投入不少,育出好品种不多。
品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了企业能有市场表现好品种来掌握销售的主动性,有的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科研队伍,广泛收集各种材料,租用大量土地自育品种。由于企业育种方向迷茫,选育技术不很先进,育种手段没有创新,基础工作薄弱,但又要急于育出审定品种,于是大多数育种者精力都放在品种的模仿上,哪个品种市场认可,就模仿改良哪个,改来改去同质化,稳定性还差,试验田表现可以,市场推广就不怎么样。
因此企业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要在短时间内育出品种,品种质量难有保证,育出的品种虽通过审定,但是有的品种稳定性差缺陷多见光死,审定的快淘汰的也快,根本不被市场认可接受,形不成一定销量,有的可能因表现不佳还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少,真正市场化的品种并不多,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现如今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的改变,每年审定的品种数量成倍增长,品种多了自然也就不像以往那么值钱了,其实购买一个好点的品种价格也没有以往那么高。企业目的是找到并拥有自己的好品种,因此企业负责人要仔细思考权衡一下,新品种究竟是购买引进还是自己选育。如果自己的科研实力不够强大、材料不很先进、手段也跟不上形势,与其投入那么多育出品种还不被市场认可,那就干脆购买品种,时间短见效快,比投入费用育种有把握。购买品种要提前跟踪已经育成知名品种的专家或老师,从试验就开始关注观察考察了解品种情况,及时引进品种进行布点试验对比,直接花钱买进来一次性买断,享有独家开发权。
如果觉得自己的科研实力还可以,那就采取引进和自育相结合,有看上的合适的空白区品种就引进,两条腿走路,没有就自己选育,加快品种选育步伐,自育以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因为实力不允许投入更多精力去创制,能跟随大品种能跟上大形势也相当不容易。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老专家几十年甚至辛苦一辈子都出不了一个真正广泛推广的好品种,何况一些半路入行的个人、企业组建的科研团队时间短、基础差、技术弱,出一个好品种可想而知有多么困难。家家搞科研未必有都有这个实力,出一个好品种未必那么简单,企业负责人也要好好算一笔明白账。
二、生产数量盲目扩大,抵御风险能力降低。
企业每年都要想方设法审定几个新品种,因为没有几个新品种就满足不了经销商的需要,经销商是要通过新品种炒作来赚钱的,审定的几个新品种每年都需要生产一些种子。目前市场比较乱,各地每年的气候也不一样,不可能一个品种独大占据市场,于是乎希望多生产几个品种,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不行那个行,防止一个品种出问题,品牌全部受影响,下年就断档的情况。这样一来,企业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每个品种量不是很大,但品种多了加起来生产数量也就逐年增大了。为了迎合经销商的各种需求,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不同品种都不一样,产品类别、包装规格五花八门,品类一应俱全、名目繁多。只要客户有需求,企业都会去尽量满足,这样一来产品类别规格也是逐年增多。
企业有一个品种表现好,第二年就大量生产,对市场乐观估计,都明白以销定产,可到生产时营销人员都担心不够卖,怕完不成任务,没有考虑到市场风险。种地是露天作业,靠天吃饭,一年一个气候情况,因此一旦遇到特殊年份,品种大面积表现不好,生产的种子可能就要形成积压。因为种子是第一年制种生产,第二年销售,亲本要再提前一年繁殖准备,因此当年要对后三年市场销售有预见性判断,这个也确实很难做到精准把控,只能掌握了解市场需求,可谁又能掌管了老天爷呢?谁又能知道气候是个什么情况呢?
作为企业负责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要盲目贪大,多数出问题的种子企业都是撑死的,没有饿死的。种子储存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芽势下降,不能作种用而形成转商损失较大。因此一定要坚持以销定产,不能满足供应,缺口经营,饥饿营销,别盲目追求销量,要重点考虑利润,经营数量多不一定盈利多,卖的少价格高照样挣钱多。一旦决策失误,好几年的利润积累可能一年就赔个精光,谨慎决定生产计划,适量稳步发展,预防和控制风险,要做最坏的打算,必须要做最充分的准备。
三、营销费用逐年增加,销量利润不断下降。
只有把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利润,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正常运转靠的也是利润,而利润来自于产品的销售的价差。一个企业销售是第一位的,只有销售上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同样的产品,不同能力的人经营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销售不行,则运营不佳。营销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的命脉,需要一帮精英团队来做,一个企业能干的人也都在营销一线,营销强企业兴。
以往种子是统一供应垄断经营,因此也就谈不上经营。2000年种子法实施种子市场刚刚放开,那时生产经营企业少、品种少,相对好经营,也没有什么技巧,代理个品种租个门面,摆个摊就可开张。现如今销售种子的店铺遍地开花,品种多如牛毛,专家说不清具体哪个好,经销商不知道卖哪个好,农民不知道种哪个好,挑来挑去,眼花缭乱,种子产品严重供大于求,销售竞争异常激烈,到了真正考验企业经营团队能力的时候了。
于是乎企业和经销商都想尽办法,从苗期就组织农民观摩,销售旺季,请农民吃饭,让农民来买种子,又是预定,又是抓奖,又是竞赛,又是赠送礼品。有的把种子直接送到家中地头,还有给农民种上的,低价赊销,可以说不择手段,竞争到了白热化,市场一片混乱,种子质量好坏难辩,都宣传自己的好,包装都很规范,里面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加上市场监管不到位,执法难度大,经销商和检查人员躲猫猫,以假乱真,无序竞争,企业销售投入人力费用逐年增加,由于销售品种多,销售企业多,各种营销费用增加了,竞争的结果是价格一降再降,无论营销手段如何翻新,销售利润空间变小,经营变得异常困难。
无论市场如何混乱,作为企业负责人一定要保住本真,确保产品品质可靠,不能生产假冒伪劣种子,做实营销基础工作,只有从基础踏实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中积累口碑,形成被农民认可的品牌。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找到各地优质的经销商团队进行合作,制定合理科学的经销政策,做实从示范展示、观摩、促销一系列活动,调动所有人员积极性,只要工作做实了,当年销量不增,下年也会有效果。当务之急要建立在销售区内农民心目中树立良好口碑形象,农民最实在,认定不会变。
四、固定资产庞大,流动资金不足。
2010年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申请两杂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固定资产不少于5000万元;生产经营许可证办理规定:3000万的证由省里颁发,亿元证由农业农村部颁发,同时规定企业还必须有相应规模的仓库、晒场、加工设备及质量检验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必备的前置条件。当初设立前置条件目的是为防止一些没有真正实力的空壳公司,在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给农民造成损失时,有资产可以进行赔付,最大保护农民的利益。
为了达到这些规定符合要求并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一些企业只能把前些年生产经营积累的资本拿来租地建设办公、仓储、加工、晾晒等基础设施,有的企业本身自有资金就有限,为了办证也只能四处举债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最后结果是基础设施建了一大堆,固定资产是达到规定要求了,但由于自身资金本来就有限,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却不足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屋漏偏逢连阴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放开,种子销售企业多了,品种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企业销售市场萎缩销量逐年减少,经营利润下降,一些固定资产较大的企业压力增大了,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销售乏力,生产经营只能勉强维持运行。
一个企业出问题甚至倒闭,不是看你有多么雄厚的固定资产实力,只要发生资金流动性不好甚至资金链断裂,那么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就可能有问题。俗话说一文钱逼倒英雄汉,压垮企业的可能就是最后那根稻草。因此企业负责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盘算好资金阶段性需求,提前谋划布局,统筹安排布局,警惕资金链断裂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同时要盘活现有固定资产,能出租的出租,该变现的变现,尽量减少固定资产,轻装上阵,为生产经营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发展。
五、企业管理规范,工作效率不高。
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随着企业人员增多,业务的拓展,制度逐年增多,尽可能把各种情况都规定的清楚明白。随着各种办公软件的应用,学习培训的增强,签到考勤、计划总结、月季考核、述职评议等管理手段增强,更加规范科学,流程更加严格繁琐。大部分员工严格遵守规定,照章办事,加上有的事务权责不清、任务不明,领导不签批不办理,手续不完善不入账,制度更加严格了,办事更加规范了,程序更加复杂了,执行效率却下降了。有的怕担责,遇事能推则推,可办可不办则不办,长久形成了管事多的责任大差错也多,管事少的则差错相对少,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慢慢的逐渐形成都不想多管事,遇事不论大小都请示上级,没有领导同意就等,领导同意就不加思索地干,即使错了也是领导同意自己不担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锐气,消极了员工思想,长期形成了下边不动脑,工作缺乏主动性,坐等领导安排,领导指哪打哪,不安排就等待观望。
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好多事就因为决策慢而贻误大好商机,一个企业必须重视工作效率,看工作效果,不能一味地讲规范讲程序。作为企业负责人要合理授权,大胆放权,抓大放小,切忌事无俱细,流程是必须的,管理也应该是规范的,但不能为了规范而耽误办事。在紧急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有先办事,后补手续的服务意识,部门间要相互补台不能拆台,下属要有做决定的权利。如果一味地规范就会把企业管成行政事业单位,处处设防,部门扯皮,领导推诿,办事困难,助长官僚作风,办事效率低下,在办事过程中处处为难,久而久之都不愿办事。
一定要减少请示环节,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速度,给一线人员更大的权利,即时决定,快速应对。制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考核要严格,奖惩要分明,办事要公平,定方案前要激烈讨论,工作计划确定后要不折不扣执行,定期检查监督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完成奖励,完不成处罚,自上而下层层加压担责,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执行力,把各项决策快速执行到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来源:种业杂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