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权威视点|中国小麦种业的最新深度行业研究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6  来源:国科农研院 公众号  作者:吕小明 罗凯世  浏览次数:799
 
 
     
小麦种业分析报告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粮食收储政策调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严重影响了玉米种子企业的发展,玉米种子企业已进入持续低迷期。水稻种子市场,一方面杂交稻改种常规稻趋势明显,另一方面隆平高科等优势种子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对优质资源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同时,我国即将从美国进口稻谷,预计水稻种业也将进入调整期。在此形势下,作为政策性引导基金,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等要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快小麦种业投资布局。为此,我们从产业概况、科研能力、企业发育、投资建议等方面对小麦种业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投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一、小麦产业发展概况—平静中有希望
 
     (一)生产规模大,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贸易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有世界粮食之称,种植和消费几乎遍布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国家。在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收获面积一直居于首位,产量居第3位。
 
     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对粮食安全和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粮食作物的20%以上。
 
2017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
     
2017
产量
占粮食比重
播种面积
占粮食比重
(万吨)
(千公顷)
粮食
66,160.72
117,989.06
小麦
13,433.39
20.30%
24,507.99
20.77%
稻谷
21,267.59
32.15%
30,747.19
26.06%
玉米
25,907.07
39.16%
42,399.00
35.93%
     
     (二)供需基本平衡,价格维持低位稳定运行
 
     近20年来,我国小麦的年度总消费量基本为1.0-1.1亿吨(仅2011年达1.2亿吨),总产量0.9-1.1亿吨,供需状况已多年维持平衡稳定状态。当前国内小麦消费稳中略增,供需平衡有余,近5年库存略有上升,影响供需关系的重大因素尚未出现。
 
     国际方面,近年来小麦产业发展平稳,预计2019年国际小麦价格仍将低位运行。由于小麦进出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很小,外贸对国内市场影响不明显。
 
     按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小麦稻谷自给率目标为100%”、“稳定冬小麦面积”、“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并将“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由于我国小麦供需平衡、国家对小麦的保护政策将延续,短期内我国小麦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可能性不大,普通小麦的价格预计仍将在低位稳定运行。若无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几年供需关系不会出现剧烈变化,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生产规模、收购价格将基本维持稳定。
 
     (三)产业升级在即,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从生产端来看,小麦生产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剧。华北等水资源短缺的主产区小麦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些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亟须通过小麦退耕休耕来恢复脆弱的生态环境。
 
     从消费端来看,小麦作为口粮的人均消费量逐年减少,饲用、工业用(生物制药、食品工业、纺织、化工、味精、酿酒等)等间接消费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我国从8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2006—2015年中国小麦质量年度变化》:我国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达标样品比例较低,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达标比例分别为4.8%、4.6%、25.0%和0.4%。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将“扩大专用小麦面积”、“提升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同时“华北区适度调减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小麦种植”、“西北区调减小麦种植面积”。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我国对优质小麦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优质小麦的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从而会推动小麦产业真正形成优质优价,撬动产业链升级改造,推动小麦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难题和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优质、特色、专用的小麦品种将得到快速发展,小麦生产的区域布局也将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优化。
 
     小麦产业“大稳定、小调整”的发展趋势,将极大地影响小麦种业未来发展。
 
     二、小麦种业发展概况—区域性龙头种企隐现
 
     (一)育种科研总体领先,研究力量分散
  
     我国小麦科研居国际领先地位。2016年小麦为主题词的SCI科研论文7698篇,其中中国学者发表数仍为最多,共1999篇,占比25.97%。
 
     建国以来,我国小麦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了种子市场发展。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多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育成了一批有突破性的品种。目前我国的小麦育种仍以国家科研单位为主,各地农科院(所)、农业大学是主要的育种研究力量。这些单位各具优势特色,但科研力量较分散,品种研发周期较长,偶然因素影响较大,尚未发现哪家单位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地研发高质量的生产用品种。(小麦知名育种单位见附件1)
 
     商业化育种方面。企业开发能力不断增强,但国有科研单位依然是品种创新主体。近年来通过审定的品种中,企业研发品种的比例有所提高,如2017年国审小麦品种26个,其中企业育种(含联合育种)的有14个。但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仍基本为科研单位育成,如2017年推广面积前十位品种,品种权人基本都是科研院所。(河南百农种业有限公司实控人为河南科技学院)
 
主要小麦品种品种权情况
     
品种
品种权人(选育单位)
济麦2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百农207
河南百农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华冠种业有限公司
鲁原50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周麦27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山农20
山东农业大学
郑麦9023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西农97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麦895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烟农19
烟台市农科院
山农28
山东农业大学
     
     注:2017年推广面积排名前10位品种。
 
     育种方向方面。60年代以前,我国小麦生产水平低,在几乎没有化学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抗病虫是主要育种目标。70-80年代,灌溉面积扩大和化肥的广泛使用,使抗倒、抗病、丰产成为首要育种目标,但片面追求高产忽视了品质;80年代后,小麦品质已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和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品质改良成为迫切的育种目标;目前,随着劳动力转移带来管理不断粗放,节水省肥、适合机械收割、低成本高收益成为主要育种目标;未来,育种将更加追求适合机械作业、多抗稳产、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等综合性状。
 
     (二)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区域性强
 
     近年来,小麦种业市场快速发展,换种率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按照中国种业发展报告统计,2017年我国小麦种业市场价值达159.65亿元。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小麦种子商品化率将不断提升,小麦种业的市值还将继续增长。
     
2017年我国种子市场价值情况
     
市值(亿元)
种子市场占比
玉米
273.91
22.41%
杂交稻
141.48
11.58%
常规稻
54.68
4.47%
小麦
159.65
13.06%
34.88
2.85%
马铃薯
179.60
14.70%
总市值
1222.12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
 
     小麦品种具有特定的适生区域,且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还是根据行政区划属地管理,加之政府统一供种政策的影响大(如目前山东省内大部分县仍组织小麦统一政府采购供种,河北节水小麦项目由省统一组织采购供种),因此,目前跨区域的大型小麦种子企业较少。
 
     我国小麦种业企业仍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的分散发展阶段,外资企业的影响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销售额偏低。相对于测算出来的理论市值,种子企业的销售额偏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具有较大成长和整合空间。如规模最大的江苏大华种业,2018年小麦种子销量24.95万吨,收入7.72亿元,占不到小麦种业总市值的5%。二是利润率偏低。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小麦种业毛利润率10-15%(如江苏大华种业2018年12.89%),而玉米、水稻为40-50%。三是企业研发水平偏低。上文科研实力部分已述及。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种植小麦比较效益低、常规种繁育门槛低、农民自留种比例大、用种量大、维权难度大等。
 
     (三)区域性龙头种企初现雏形
 
     从行业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地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销售能力强、研发实力增长快、优势特色明显的代表性种企,区域性龙头企业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比较明显。
 
     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依托科研单位创办的种业公司。如河南天存(周口市农科院)、山东鲁研(山东农科院)、河北大地(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江苏金土地(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二是以国有农场的种子企业发展起来的公司。如安徽皖垦、河南地神、江苏大华、黑龙江北大荒等。三是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改制、脱钩出来的原国有种子公司。如江苏中江等。科研单位背景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国有农场培育发展的企业生产标准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能力强。
 
     三、以小麦为中心,打造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投资亮点
 
     (一)小麦是种业资产的稳定器,也是种业投资的价格洼地
 
     小麦种粮价比约为2:1,转商损失小,经营风险小,且小麦种业属于成熟型行业,市场交易稳定,政策法规较健全,近年来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投资风险较低。对种业基金来说,小麦项目可在种业资产配置中起到稳定器的效果。
 
     近年来种业投资热衷于水稻和玉米等杂交种行业,对小麦种业项目的争夺炒作较少,小麦种企估值相对较低,仍是种业的投资洼地。同时,小麦种业市场集中度不高,接近完全竞争市场,面临小麦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业处在整合升级时期,适合资本介入,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二)大型种业集团已着手加快小麦布局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玉米、水稻种业面临短期调整的压力,大型种业集团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并购领域,近年来已着手加快对小麦种业的布局。在上市公司中,农发种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红旗种业、苏垦农发等均已投资或涉及小麦种子业务。农发种业投资控股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53.99%),参股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37.00%),2018年小麦种子业务销售收入3.26亿元,约占公司年度总销售收入的9.46%,占种业销售业务的54.33%;小麦种子业务毛利润约5300万元,占公司年度总利润的20.08%,种业业务利润的41.40%。隆平高科2017年小麦种子销售额0.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7%;同时,制定了“3+X”发展战略,将小麦种业作为“X”的重要内容,以安徽隆平为主要平台开发小麦种子业务。
 
     同时,由于小麦和玉米在生产的季节周期上具有互补性,且种子生产加工设备具备通用性,近年来部分大型玉米种子企业也积极关注和投资小麦种业,以丰富作物品种布局,提高种子生产加工设备的利用率,弥补市场空挡期,加速资金周转。
  
     (三)小麦投资须一抓科研二抓产业链
 
     种业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小麦种业,目前投资布局已具雏形。按照主要品种适生区域划分,种业基金的投资项目主要分布于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品种主要为中筋、强筋。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小麦种业调研力度,加快完成投资布局进度,同时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源,发挥布局全面、规模领先、政策熟悉等方面优势,挖掘已投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研究并储备退出路径,提早谋划整合打包退出机制,保证投资价值的顺利实现。
 
     1.加大投资开发力度,尽快完善投资布局
 
     从区域布局来看。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种业市场价值相应居领导地位。目前,种业基金在黄淮冬麦北片区内已投项目布局较完善;黄淮南片区由于市场分散,已投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未取得绝对优势,仍需加大布局力度。从品种布局来看,优质、专用类型品种的布局也有待加强,如优质强(弱)筋小麦,饲用、工业用小麦,以及适应节水、节肥、高抗、机械化等需求的小麦品种。此外,青稞作为小麦族的一员,是藏民主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且总生产面积小、种植区域和品种资源集中、政府统一供种比例较大,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
 
     2.密切与科研单位的沟通合作,丰富优质项目的跟踪储备
 
     小麦种业市场上,常规种目前仍占统治地位。相对于其他杂交种为主的粮食作物,品种的研发创新对小麦种企保持市场领先优势和较高利润水平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目前小麦商业化育种体系尚不健全,育种仍以科研单位为主要力量,育成品种通过转让或授权等方式与种企合作进入市场。因此,对小麦种业的投资不能仅关注种子企业和现有品种,还必须掌握育种单位情况和研发动态,及时了解优良品种的育成和转化信息。
 
     3.突出小麦投资特点,重点考察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当前我国小麦种业的市场规模已受到整个小麦产业发育水平的限制。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小麦的消费需求更丰富,所以产业链条更复杂,对组织化程度要求更高。普通小麦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导致作为生产投入品的种子市值遭遇天花板。但发展价值更高的优质专用小麦,又受制于种植、收储、加工各方脱节的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整合升级的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小麦收储加工企业纷纷与种企合作,开展品种订单收购,发展趋势明显。小麦种子企业在产业链中整合科研育种、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上游环节,保障产品供应的质量品质,实现了自身的业务拓展和利润增值。
 
     4.深入挖掘已投项目内在价值,统筹研究整合打包方案
 
     目前种业基金对小麦的投资布局已具雏形,已投企业均属行业优质资源,在本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具备较大的行业领先优势,但由此也带来传统业务增值的天花板,企业业绩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下一步将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和提供增值服务,提高企业成长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从而实现更大的投资价值。
 
     附件:小麦知名育种单位和主要品种
     
省份
科研单位
主要品种
育种家
河南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郑麦系列9023、7698、366
许为钢、雷振生
河南农大
豫农
河南科技大学
河科大9612、金丰3号
周口市农科院
周麦9、18、22、26、27
郑天存(退休)、殷贵鸿
新乡市农科院
新麦18、26
赵宗武(退休)、蒋志凯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
洛旱2、6、7,洛麦21、23、26
张灿军、高海涛
河南科技学院
(原百泉农专)
百农系列 AK58、207、3217
茹振刚、欧行奇
安徽
安徽省农科院
皖麦606
宿州市农科所
华成3366、皖麦52
安徽农大
皖麦48
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涡麦99
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阜麦936
山东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济麦22、鲁原502、济南17
赵振东院士、刘建军
山东农大
山农20、22,泰农18
田纪春、李斯深
烟台市农科院
烟农19、5158、21
姜鸿明
泰安市农科院
泰山系列
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临麦4号
河北
河北省农科院
冀麦585,衡观35,新冬20,金禾9123
石家庄市农科院
石4185,石麦15,石家庄8号
郭进考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
衡4399、衡6404、衡71-3、衡95观26、衡观35等20多个品种
陈秀敏(退休)、孟祥海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邯6172、邯麦
马永安
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邢麦7号
河北农大
河农系列
江苏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扬麦16、20、13,扬辐麦4,扬糯麦
程顺和院士、张伯桥、高德荣、吴宏亚
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淮麦20、33、18、30
夏中华(创业)、顾正中
徐州市农科院
徐麦
陈荣振(退休)、冯国华
江苏省农科院
宁麦13
镇江农科所
镇麦8、168
陈爱大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979,小偃22,西农509
王辉(退休)、李振声(中科院)、吉万全
四川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川麦104、58
北京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中麦175、895
     
     注:本表为咨询小麦行业相关专家意见汇总得出,带有一定主观性。
 
     作者简介:
     
     吕小明,男,1980年6月出生,河南洛阳人。曾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处、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等处工作,现为农业农村部提名到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的专职董事、投资研究部主任。
     
     罗凯世,男,1982年11月出生,山东人。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06-2017年就职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7年至今就职于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资研究部,现为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资研究专员、农艺师。
     
     (来源:国科农研院  作者:吕小明  罗凯世)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