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用5~10年,建成500万~1000万亩,产能60万~120万吨,达到或超越澳棉水平的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推动我国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打造我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品牌(国棉CCIA品牌),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2016年1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我国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全产业链208家企事业单位及有关主产棉区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在北京成立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时,就设定了上述联盟目标。
3年以来,联盟以高品质棉花为抓手,按照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种子企业就提供什么,科研单位就研制什么的思路,布局全产业链,推动“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有机协调运作。在国内诸多农业技术、产业联盟中,棉花联盟已被列为农业农村部“标杆联盟”。
“好棉花是生产出来的”
曾几何时,新疆棉成为劣质棉的代名词,纺织企业追逐的高品质棉来自于美棉、澳棉、良好棉花等。如今,这一状况已经改变。“新疆可以生产出高品质棉花。”联盟理事长、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说。
2016年,中长绒棉花新品种——中641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示范推广2000多亩,其各项指标均超过了澳棉。
那时候,“好品种已经培育出来了,但是没有人种。”李付广说。
河南永安纺织公司董事长张全法是第一个找到棉花所,提出成立联盟的企业家,如今他已经是棉花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张全法对中国棉花品种很有信心,“在品种方面,我国棉花与澳棉、美棉相比并不差。有些棉花品种的质量指标甚至能超过澳棉。真正的差距在于棉花种植模式落后,加工手段粗劣,多头管理缺乏贯通的评价标准。”
“好棉花是种出来的。”这是李付广在很多场合经常说的一句话。因此,生产端能否提供优质的原棉成为能否打造优质国棉品牌的关键一步。
2017年9月,在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的组织下,国标委下达的第九批“国家优质中绒棉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启动,计划三年内累计建设40万~60万亩中长绒棉生产基地,生产出5000余吨品质上“赶澳超美”、可直接供纺60~80高支纱的优质原棉,尽快构建标准化、绿色化、精准化、集约化的现代优质棉生产加工供给体系,高效推动我国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副所长、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西岭说,此后,联盟先后建立了CCIA实验区11个,落实实验区面积近100万亩,其中高端品质棉田50万亩。促成生产中高端原棉10万吨,其中部分高端原棉以每吨超市场价1000~1500元的价格被河南同舟棉花集团和雅戈尔公司收购。
2017年,联盟促成纺织与生产成员单位在CCIA框架下签订6份CCIA棉花产销订单合同,实现订单面积40余万亩,订单产量5万多吨,商品棉品质提高1~2级,订单棉花加价1500元吨,棉农每亩可增收200元。
除了筛选出“中641”和“中棉所96”作为CCIA首批高端品质品种,2018年以来,在各试验区及不同生态区建设原种生产、杂交制种、核心试验与示范展示田,并试验示范多个中高端棉花品种。
此外,联盟制定实施了《CCIA棉花品种推荐管理办法》《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和《CCIA棉花加工技术指南》,作为高端棉花生产的指南,为推动“一地一品种”种植和配套植棉“技术包”应用,提升棉花纤维品质一致性水平,大幅度降低“三丝”含量,实现省工节本、提质增效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成果支撑。
打通棉花全产业链“任督二脉”
过去,棉花行业内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老死不相往来”。
“科研与生产脱节,生产与需求脱节。”张西岭说,“如果我们搞科研的不与纺织厂、纱厂合作,就没有出路,所以我们要调整工作方向,棉花科研工作者不仅跑田间地头,更要跑纺纱企业,成为生产和需求的纽带和桥梁。”
“一个‘科研、生产、纺织’的产业联盟,把中国棉花产业的火车车厢连接起来,联动、互动,一起往前开。”李付广提出,联盟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为各个地区选育、推介合适的品种,并通过技术规范,提高中国棉花的生产水平,提升中国棉花质量和价格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棉花的做大做强。
归结起来,中国一定要有一个优质棉花品牌,这也就是联盟倡导“CCIA棉花”这个中国品牌的初衷。
随着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联盟也加紧参照美棉和澳棉等棉花品牌,提出将“CCIA棉花”作为中国棉花国家品牌培育打造。2018年上半年,与河南永安纺织公司等10多家大型或上市棉企签订协议,建设了10家“CCIA”品牌棉花品种、生产、加工、纺织、服装、家纺等基地。
“品牌是价值的体现,是科技和文化的集中体,科技与生产、纺织的集合又进一步推进科技的创新进步”,按照李付广的说法,在高品质棉花生产过程中不断实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节省灌溉水,推进生产可持续,以更好地服务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把科技与生产和纺织打造成更优势的联合体,这就是联盟服务市场的目的。
原棉的综合品质来源于3个方面,即品种品质(遗传品质)、生产品质(种植品质)和加工品质,加工是获得优质原棉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CCIA棉花原棉的关键环节。联盟制定了《CCIA棉花加工指南》,要求CCIA棉花在加工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使用科学的加工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操作性强的加工技术,力争加工的成品原棉保持籽棉的生产品质。
联盟成员单位——郑州棉花交易市场专门建立了“CCIA”品牌原棉交易平台,配合联盟全力推动棉种、原棉、纱线、面料、服装、家纺等全产业链高端产品“CCIA”品牌打造。“CCIA”品牌原棉交易平台的上游客户多集中在新疆,覆盖我国棉花主产地,进口棉主港口,基本完成对产业链上游的布局;下游客户覆盖我国棉花主销区。目前已建立起集交易、交收、融资、物流、监管、配送、信息等为一体的,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大型商品棉电子服务平台,并致力打造“CCIA”品牌原棉全国现货交易中心。
2018年10月15日,联盟与上海永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联手打造、培育CCIA品牌,目前在市场上推广销售100S、140S、160S、200S挂“CCIA”吊牌的纯棉T恤衫和衬衣。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棉花标准和体系正在稳步建设:联盟谋划CCIA质检平台建设途径,满足纺纱企业对原棉检测指标需求,引导棉花生产单位生产出“三丝”含量低、纤维品质优良一致性高的“CCIA棉花”;推进联盟订单落地,打造“CCIA棉花”生产基地、“CCIA棉花”加工基地、“CCIA棉花”纺纱基地等;开展“CCIA棉花”产销对接机制研究,树立“CCIA棉花”生产单位信心,引导需求单位青睐“CCIA棉花”。
中国优质棉花有了自己的品牌CCIA,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正式走向市场,也标志着我国棉花的国家品牌CCIA开始授权推广。
重塑“信用机制”
棉花产业链长,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贸易”等多个环节,至少9个部委或部门管理着棉花产业相关环节,犹如“九龙治棉”。因此,通过行政手段,在体制内解决棉花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困难重重。
“当下,关键是机制创新。”李付广强调,“九龙治棉”什么时候能变成一个声音,才会有力量。联盟的成立,寄希望于在生产方与需求方之间搭建“信用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结合“优质优价”政府补贴政策,进行棉花全产业链布局,推进生产链一体化,并按照市场规律,促使“种水肥药械”新型五统一,创建“众筹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新模式。
订单模式在全产业链中备受推崇。但一开始并不太顺利。生产方要求“先下定金”,再安排生产,担心需求方不能及时收购;而需求方则认为,没有“交定金”的先例,担心“交定金”后生产的高品质棉花不达标。
“生产方与需求方互不信任,是高品质棉花难以规模化种植的症结所在。”李付广认为,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在生产方与需求方之间建立起“信用机制”,才能确保生产方规模化种植高品质棉花,才能为需求方提供持续稳定的供给。
2018年10月17日,联盟(见证方、平台方)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生产方)、郑州棉花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贸易方)、河南永安纺织有限公司(用棉方代表)四方共同签订了大宗高品质棉花订单生产销售合同。
合同约定,按照高品质、绿色化、可持续理念进行生产和认证的CCIA棉花,凡是符合既定标准,全部订单采购,并实行“优质优价”。这不仅让棉农吃了“定心丸”,也解决了纺织企业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使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棉花订单生产、订单销售的难点问题得以破解,这是我国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2019年,在农七师党委的支持下,在七师123团、125团、128团建设4.8万亩高品质棉花中棉所641生产基地,采用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械采收、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引入产量保险模式,对生产基地种植中棉所641高品质棉花品种的种植田块进行产量保险,保险合同约定,目标产量380公斤/亩,保险费123元/亩。当收获产量未达到约定目标产量时,保险公司按照当期市场价格赔偿差价。
通过“保险+期货”等手段建立起来的信用机制,使得产销双方建立起了共同的利益联结机制。
棉花产业联盟正在打造一个“从种子到衬衫”的闭环,这是全链条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