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国内大米价格持续走高,稻谷库存量少以及基层粮源见底,致使米企四处寻稻。此轮市场囤米比春节后的购买力还要强,这难道是报复性消费?理性的米企多次提醒经销商天气气温升高,保管条件下降,囤米还需以谨慎为佳。
稻强米弱格局存在
自春节过后,“稻强米弱”的格局长期存在,就算是大米走货不畅时期稻子价格也基本没有降价的意思。现阶段东北产区圆粒水稻价格到厂价每公斤已超过了2.6元,出米率在65%左右,主要是托市支撑以及米企有备货需求,至少陈稻子没有大量投放。在4月3日国家粮食局发布公告,在黑龙江投放最低收购价稻谷试点轮换竞价销售2017年产稻谷16244吨,实际成交8091吨,每吨最低价640元、最高价每吨2640元,成交均价每吨2640元,成交率49.81%。江苏产区晚粳稻地方轮换更是高价频出,杂粳稻每公斤最高价已达到2.80元,中晚籼稻每公斤价格轻松破2.6元,但米价远远不及稻价上涨的速度。
国储拍卖正在路上
面对国内当前的局势,笔者预计国家拍卖即将开始。从今年交易安排来看,2014年产的稻谷剩余量不多,以2015年以后产的稻子为主。经销商不必过分囤粮,要知道国家稻谷库存充足,托市陈稻谷的库存不完全统计还有1.2亿吨,此部分不包含2019年托市量。
进口大米近两年对我国影响已逐渐降低,据海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进口大米255万吨,出口大米274.7万吨,出口量反超进口量,国内市场稻谷充足,不必过分恐慌。
大米理应当涨价
关于大米涨价,笔者认为合情合理。以东北为例,新粮上市初期,因减产导致农户惜售,米企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但10月下旬江苏安徽山东稻谷大丰收,稻谷高开低走,大米市场无竞争优势。除了价格以外,米企损失更多的是市场,无论从性价比上还是市场占有率上都在下降,这对企业生存来说太难了,就这轮涨价而言,也难弥补米企前期损失的利润。针对农户而言,粮贱伤农,国家自下调水稻保护价以来,其他种植成本没降多少。况且连年自然灾害,减产,粮库收购标准严格。化肥、种子、人工开销只能说只增不减,收入和付出远不成正比,种植大户还好,人均亩数少的农户只能撂荒外出务工。
笔者认为米价上涨对普通居民来讲生活影响不大。然而若细算,现在米厂卖的大米至少比5年前是便宜的。笔者最为担心的是当前市场是在透支市场需求,米企猛干半个月,歇息小半年,因为这次备货过于用力了。疫情之下国内经济停摆2个月,餐饮业、旅游业都是低迷恢复状态。各省市初高中陆续复课需求在恢复,房地产、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恢复中,笔者认为这是刚需,单单依靠拉动国内内销不是长久之际,国际疫情得到控制大家才会受益。现在清明已过,天气转暖,米企都在提示大家,理性囤货,大米有保质期,贮存条件下降,而且容易生虫。
(粮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