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翟荣惠 记者 颜旭)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及其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首次明确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不仅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期刊,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发表于该期刊的文章。
据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鲜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孔令让及其团队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从小麦及其近缘种(如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等)中挖掘抗赤霉病基因的研究。他们从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了一个主效抗赤霉病基因,并命名为Fhb7。历经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等长期探索,团队最终成功将该基因转移至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研究同时表明,Fhb7基因对很多镰刀菌属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携带该基因的小麦品系在抗赤霉病的同时,对小麦另一重大病害茎基腐病也表现出了明显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