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发布消息说,“长江2020年第3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随着我国南方汛情有愈演愈烈之势,农业受灾状况牵动着国人的心弦。
“总体来看,此次南方洪涝灾害对全年粮食总产量影响有限,不过对局部地区的影响是肯定的,农民生产自救与国家救助正尽可能降低损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游松财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农民几乎每年都要饱受灾害之苦,如何利用农业科技为农田保驾护航?有哪些举措可减轻农民的必经之“难”?
涝渍多发 影响有限
应急管理部7月19日信息显示,7月以来,洪涝灾害造成了江西、安徽、湖北等24省(区、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478千公顷。
“我国是世界上涝渍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涝渍灾害通常呈现出先涝后渍、涝渍相随的特点。今年,部分农田同时受到外洪和内涝的双重威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少丽分析指出。
农业涝渍灾害与降雨带来的积水密切相关,其造成的损失程度更受农田本身及种植制度影响。
自灾情发生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村水利发展研究室主任周新国便前往受灾较为严重的湖北地区作技术指导。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湖北省沿江滨湖地区有近700万亩易涝易渍农田,但该地区因地制宜调整种植制度,发展稻渔(虾)、藕渔(虾)、池塘复合种养等复合渔农业生产,增加了雨水的蓄积能力。“尽管今年梅雨期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5倍,但农田受灾状况没有1998年和1999年严重,这其中农耕制度的改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游松财也表示,总体上看,持续的降雨及洪涝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沿江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不影响全年粮食生产格局。
这是因为今年各地积极推动早稻面积恢复,早稻播种面积增加了470多万亩,极大减弱了洪涝灾害的影响,早稻总产有望丰收。而且,南方早稻播种面积占比小,仅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约15%。此外,丰沛的雨水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水稻生产。
科技支撑 防灾减灾
洪水风险客观存在,但我国在农业防洪救灾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改进,发展出了诸多有效的防控手段。
“在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方面,形成‘预测预警—防御—排除与减缓—灾后恢复’的防控措施。”周新国表示。
具体而言,通过遥感监测,快速预警灾害范围和强度;在防御方面,通过工程手段的优化调度,例如南方地区通过分区分段降低河道水位,以提升农田蓄纳能力;农田采用“厢沟+腰沟+围沟+农沟”田间排水模式,将洪水及时排出;通过喷施叶面肥、灾后适量施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和土壤肥力,以及补种短季节作物等进行灾后作物修复。
王少丽指出,农田排水工程是防御涝渍灾害的有效措施。针对我国目前田间除涝降渍能力不足、滞蓄能力低下与外排条件复杂的制约,亟须研发涝渍减灾田间排水工程效率提升、排—蓄—控多过程联合调控、自排与强排相结合的排—蓄—调智能化运行与调度等技术。
“近年来,我国洪涝防御从单纯的注重工程措施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局限于探讨洪涝带来的经济损失转变为关注洪水资源化利用、洪水控制与管理、防洪与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影响。”王少丽说。
游松财也表示,在备灾救灾方面,国家有及时性补贴救助;农业部门有着完备的农情速报系统,可最快知晓各地的灾情。此外,农业部门还会组织专家组到灾区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
据农业农村部7月23日消息,农业农村部又派8个工作组赴安徽、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等省(市)指导农民落实灾后生产恢复各项措施,以抗灾夺丰收。
补足短板 未雨绸缪
不过,由于农业科技和理念等仍存不足,灾害损失亦不容小觑。周新国指出,目前信息化技术、数字农业等手段在农业涝渍防灾减灾的应用还不普及,相关研究也比较缺乏,未来亟待加强。
他还提到,当前国内农田排水工程的标准是可抵御“5至10年一遇”的洪水,但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使得今年个别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时损失惨重。考虑到江河沿线滞蓄洪功能区和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分,洪涝过后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功能区排水工程改造完善的新举措。
王少丽就农田排涝工程建设指出,当前我国农田排涝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涝渍监测手段落后、信息获取单一、调度水平滞后。此外,由于长期以来重灌轻排,农田除涝治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排涝工程欠账多,沟坡坍塌、淤积、沟上筑坝等情况随处可见,大多排涝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
她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治涝效果,包括建立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提高灌排工程的联合调度及运行管理水平;调整农业布局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比如在低洼易涝区,选种耐淹或喜水的耐涝作物,以增强农田抗涝能力;加强水稻区节水灌溉的实施,最大限度发挥稻田调蓄雨水的功能等。
在游松财看来,未来还应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道路。“实际上,由于劳动力成本很高,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采取诸如对受淹没稻叶进行清洗、补种等补救措施并不划算,实施农业保险,能够保证农民在灾年时不歉收。”
保险产品作为商业产品,其通常按照受灾概率、洪涝等级等定量化的数据设置赔偿额度。“量化研究能支撑保险产品,但是受数据制约,目前定量化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加强。”游松财说。
事实上,除了农业涝渍灾害,在我国,旱灾是农业面临的更大威胁。游松财说,中国是一个缺水型的国家,干旱受灾范围为千公里级的规模,跨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占农业总损失的70%。“可以说,水是中国农业的命脉,实际上,雨水丰沛的年份恰是粮食丰收年。”
连日来,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应对旱情风险也刻不容缓。
旱涝急转、先涝后旱,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并存是我国农业灾情现状。“通过平衡的管理策略来保障农业生产是必要的。”周新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