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蒙城样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3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274
 
 
安徽大学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 刘奇 胡桂芳 张德元 崔宝玉
 
  小农户是中国乡村社会中群体最大、涉及最广的利益单元。我国现有2.6亿小农户,其中承包农户2.3亿。尽管多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但土地流转率也仅有30%多,且近年呈增速放缓趋势,约70%的小农户仍经营着自己的承包地。小农户大量而且长期存在,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农情国情。因此,乡村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基础的小农户无疑是重中之重。没有小农户的振兴,便没有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小农户的振兴。党中央从大国小农实际出发,作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战略决策,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如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把小农户振兴放在优先位置,创新了“六化”协同振兴小农户机制,全方位、多层次贯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探索出了传统农区促进小农户振兴的“蒙城样本”。
 
  一是推进土地规模化。土地规模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土地的“小零散碎”制约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针对这一“痛点”,蒙城县从2013年起,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框架内,启动了“小块变大块,一户一块田”改革。在遵循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发挥政府引导和村组协调作用,“行政流、市场流、法律流”多向发力(行政流强调政府因势利导,市场流强调发挥市场作用,法律流强调城乡土地同权同价),协同推进。按照“两次抓号、互换并块”的方式,实现耕地化零为整和户内规模化。截至2019年底,全县265个村中,有263个村、5210个村民组进行了“一户一块田”改革(其中整建制完成的村102个),共合并承包土地170万亩,小农户承包地块数量减少70%-80%,耕作成本减少20%-30%。“一块田”以户内规模化撬动土地流转市场化,盘活了农村耕地资源,增强了大型农机装备作业能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农事托管水平,催生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疏通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经络”,打造了“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升级版。蒙城的这项改革,入选了“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二是推进农民组织化。蒙城县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发展机制。通过引导小农户嵌入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嵌入村股份合作社、村股份合作社嵌入大市场,构建“三重嵌入”和“上下联动”的农民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已组建专业合作社4000多家、村股份合作社281家,每家专业合作社平均有社员122户,带动小农户317户;每家村股份合作社参股合作社4-6家。专业合作社通过资本合作、劳动合作、契约交易等与小农户联接,村股份合作社通过资本合作与合作社联接,并通过农民参与、盈余分配等与小农户联接,小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和村股份合作社顺利进入大市场,既发挥了村股份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又发挥了专业合作社的产业优势。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村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抱团取暖,破解了小农户单体规模小、功能弱、风险抵御能力低的难题,形成了在现代农业的蓝海上“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集体力量。
 
  三是推进产业链条化。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主体之间的竞争,更是整个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以及产业配套能力的竞争。蒙城县用产业链的思维统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引进和培育安徽精益城、兴农绿巨人等一批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延伸产业链条,多种形式带领小农户融入,分享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为了发展茨河低洼地“稻虾(渔)共作”,引进了湖北华虾科技等5家企业,与立仓镇及周边乡镇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建设了6万亩基地,从虾苗、饲料、病害防治、捕捞、加工到水稻绿色飞防、稻虾销售再到水生态旅游,不断延长产业链。立仓镇这一链条上的贫困户,户年均增加3000元收入,大户年纯收入最高达到40万元,小小龙虾“蹦”出了大效益。今年上半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蒙城县在六大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分别由县四大班子一把手和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任总链长,6位分管负责同志任分链长,10多个单位参加,分类分业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有效促进了链条主体集聚发展和协同增值。
 
  四是推进产能市场化。蒙城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把政府调控与市场化机制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能市场化。首先,发挥规划、政策、资金的调控作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养结构、生产方式,统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蔬菜、林果经济、湿地经济、休闲农业,多主体共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其次,通过建立大市场、扶贫工厂、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基地和电商网络,培育发展新业态、新动能。建立了全国首家新发地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此为依托建立县农产品电商中心,带动邮乐购、益农信息社、快递网点覆盖镇、村,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市场网络,推动100多个农产品出村进城。去年,全县农产品网销额7.2亿元,同比增长110%。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加强农业产能基础设施投入,支持粮食烘干、钢构仓储、农机库棚、冷藏库等设施“短板”建设,服务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需求。2019年,在全县启动了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县和乡镇分别建设一、二级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基地建设田间仓储设施)。规划的18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委托县农投旗下兴农公司统筹建设和出租给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首期投资的1.7亿元已建成库容为3万吨的大、小型冷藏库8个,不仅助力小农户打好农业生产的时间差、空间差、价格差,还带动了小农户就地就近从事蔬果的清洗、分拣、加工、包装等,使政府推进产能市场化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五是推进服务社会化。传统种植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何将小农户从繁重、繁杂的传统生产中解放出来,是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问题。蒙城县的做法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落地”,推行农事综合托管服务。在总结多年“人地机结合、耕种收一体”农机托管经验基础上,推进农机托管向农事托管跃升,服务范围向农资供应、机械化植保作业、秸秆打捆离田等农事服务环节延伸,耕种收“三统一”扩展为耕、种、供、管、收、售“六统一”。目前,县域265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农事托管,有40%的行政村实行了综合农事托管,参与综合农事托管的农机服务组织228家,签订托管协议面积194.8万亩,签订综合托管协议面积64万亩,实现了农民节本增效(每亩20元)、机手收入增加(年收入由4万元增加到7万元)、农事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和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100%的目标。综合农事托管为小农户提供了全链条的社会化服务。在产前,提供选种服务,从源头上解决“谁来种”“种什么”的问题;在产中,提供全程指导服务,精准把控“怎么种”“怎么管”的问题;在产后,提供定向销售服务,一体解决“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的问题,实现了农民、企业和政府“三满意”。这种综合农事托管,弥补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缺口,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进程。
 
  六是推进产品绿色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吃”的追求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吃得安全营养健康”,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为适应这一消费趋势,蒙城县从绿色供应链整合入手,推动农产品绿色化,有效对接高端市场。为此,接续开展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民生工程,加大绿色农产品补贴力度,“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引导和规范新型经营主体投入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加工、绿色物流等。去年共培育19家“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完成率100%;带追溯二维码上市19批,完成率100%;完成检测数据47403条,完成率445.1%。安徽精益诚公司以绿色蔬菜出口为导向,在小辛集乡、双涧镇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6000亩,通过基地示范、绿色技术服务和契约交易等形式带动小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统防统治、废弃物回收等,发展绿色农业。公司种植加工基地的蔬菜常年供应上海市场,23个产品出口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内外“双循环”。该公司绿色生产基地直接带动了6个村的小农户3000多户,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今年3月,蒙城县与上海市签订了上海市外(蒙城)主供应基地框架协议,首批三个品种的优质蔬菜进入了上海市民餐桌。
 
  蒙城县推进和实施的“六化”协同,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革创新,它并不是孤立的改革,而是综合的改革、系统的改革和集成的改革。其中,土地规模化是抓基础,农户组织化是抓载体,产业链条化是抓增值,产能市场化是抓需求,服务社会化是抓保障,产品绿色化是抓供给。“六化”协同改革设计缜密,无缝对接,协同发力,打通了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了弱质小农户与大市场、产业链和社会化服务有效衔接的路径。蒙城县这种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做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范例,值得研究借鉴和推广。
 
  (课题组成员:刘奇 胡桂芳 张德元 崔宝玉)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