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勇
新华社记者董峻
9月22日将迎来第3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什么要在此时庆祝丰收?丰收节体现的传统农耕文化内涵有哪些、其现实意义何在?记者日前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勇。
以农为本、以节载道
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节气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卢勇表示,这是我国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
卢勇也是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联合共建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这个研究室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丰收节为什么选定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他解释说,传统概念里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也是春耕夏种的终点。华北地区有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之日庆丰收恰逢其时、符合传统。
“丰收节不仅是庆祝农业丰收,也是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方式实现群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潜移默化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卢勇表示,丰收节具有对内促进文化认同、对外彰显民族身份的独特功能,能起到凝聚传统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作用。
勤俭节约是丰收节的永恒主题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卢勇对此表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正是开展丰收节活动的一个题中之义。“即使我国农业已连续多年丰收,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能丢。”他说。
他进一步说,《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丰收节活动中大力宣传勤俭节约,不仅是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契合传统文化理念,使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不断创新
卢勇说,弘扬祖先的农耕文化应当成为丰收节活动的精神内核。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形成了以“用养结合”实现“地力常新壮”的传统农耕精髓,并在数千年实践中不断升华。
“白色塑料污染、黑色畜禽养殖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严重隐患,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认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汲取传统智慧力量,古为今用克服化学农业弊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卢勇同时表示,在丰收节活动中重视挖掘农耕文化要素并非回归过去,而是要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更加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