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之王”的进阶之道
——优质高效青贮玉米品种为奶业振兴注入发展动力
青贮玉米品种示范基地现场。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玉米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随着玉米非优势产区种植面积的“调减”和“粮改饲”的深入实施,青贮玉米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什么样的品种才能产生好效益?如何推进青贮玉米生产提质增效?这已成为整个行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国青贮玉米产业大会暨奶业振兴泰山论坛在山东泰安市召开。大会包含青贮玉米品种展示观摩、相关技术及装备展示、专家讲座、论坛研讨等环节,与会专家聚焦全产业链发展痛点难点,对产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吸引涵盖种业、农机、种植、养殖、畜牧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等500余人参会。
术业有专攻 专用型品种优势突出
在泰安市马庄镇金兰牧业种植示范基地里,经过全国筛选、优中选优的42个青贮玉米品种亮相田间,虽然已经接近收获期,但一排排玉米植株仍然鲜绿挺拔,十分亮眼。
“粮改饲”政策落地6年以来,青贮玉米在镰刀湾、黄淮海等产区推广面积逐渐增长,以良种促进奶业行业的发展,聚焦农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强化种源基础是关键。“近些年,随着黄淮海地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种植青贮玉米已经成为产业常态,生产稳定可靠、优质高产的青贮玉米成为行业共同期许的目标,良种化、机械化、自动化迫在眉睫。”中国种子协会秘书长蒋协新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改饲”工程的不断推进,青贮玉米技术不断完善,全株玉米青贮已经成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的核心饲料,我国的青贮玉米产业也借此东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青贮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
为筛选一批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玉米品种,中国种子协会青贮分会组织业内专家,通过统一播种和田间管理,收获期经过专家组现场实收测评,按照4000、4500、5000株/亩的种植密度分为3组,从全国遴选的42个品种中“选拔”出17个适宜环境气候及土壤条件的青贮玉米高效品种,面向黄淮海地区进行推介。
什么样的品种才算是好的青贮品种?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指出,青贮玉米主要分为专用型、通用型和饲草型。在青贮玉米的品种选育上,要符合种植者、养殖者、种子企业三方需求,要具备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5大特征。
对于身处产业链上游的种植者来说,不少农户更“偏爱”通用型品种。每年牧场青贮玉米收购在籽粒玉米之前,由于籽粒玉米收购价格和牧场需求的波动,以及收获期不利天气的影响,种植户往往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甚至有农户为了规避风险,直接将籽粒品种当作青贮收储。
一个普通籽粒玉米品种能否直接拿来做青贮?对此,赵久然表示,全株优质青贮玉米比籽粒玉米的要求更多、更高。除了抗病广适之外,还要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纤维消化率,矮秆、脱水快、硬粒型、不抗倒伏的品种都不适宜作青贮玉米种植。
术业有专攻,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的“专”体现在哪?国家青贮玉米区试主持人、北京农学院教授潘金豹介绍,在全国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的评价中,对各项指标制定了严格标准:经过国家或者省级审定、熟期比当地常规主推籽粒玉米品种不超过10天、抗倒性优于常规品种、抗病性对当地主要病害均达到中抗及以上、最佳收获期持绿性80%、产量比当地品种增产15%;在品质上,干物质含量大于等于30%、全株淀粉含量大于等于33%、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等于40%、整株粗蛋白大于等于7%。“饲草型、专用型和通用型品种在品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通用型种植风险低,但专用型在高产、综合品质和持绿性等方面更具优势。”
品种是保障 青贮品质决定饲养效益
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优质饲料是保障。奶牛养殖缺了粗饲料,奶牛健康将面临威胁。没有好的粗饲料,奶牛就不能高产,牛奶的品质就难以达标,更谈不上优质。在奶业振兴论坛上,奶牛营养与青贮品质提升成为热议话题,研讨气氛十分热烈。
“从各类饲料作物的营养特性来看,青贮玉米不但淀粉含量高,纤维消化率比起小麦、苜蓿来说,品质更一致更稳定。”科迪华青贮业务经理史枢卿表示,青贮玉米是当之无愧的饲料之王,也是粗饲料的理想来源。
粗饲料有多重要?“牛的咀嚼90%是由采食粗饲料引起的,精饲料过多可能导致瘤胃酸度过高,造成酸中毒,有数据显示,饲喂高精饲料日粮最大可以导致乳脂率和乳脂产量下降一半。”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中华表示,要保证奶牛的健康和牛奶的品质,粗饲料饲喂至关重要,而控制精料喂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粗饲料比例。
粗饲料不光影响着牛奶的品质,更与产奶量息息相关。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家曹志军指出,粗饲料在全日粮中占到60%-80%是最理想的区间,产奶量的增加与粗饲料质量提升密切相关。
但是,国内牧场普遍对粗饲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中小牧场。这也是优质青贮玉米发展的瓶颈:牧场需求很大,但真正用优质青贮玉米的牧场却不多。
“相当多的从业者对青贮玉米的认知不足,导致青贮玉米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加之产业成熟度差,没有形成产业链间的共赢体系,育成了好品种也得不到充分利用。”中国种子协会青贮分会会长成广雷表示,我国青贮玉米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市场对优质奶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养殖者对青贮玉米的品质指标也越来越重视。“单从青贮玉米品种的品质差别来看,饲喂相同数量但品质不同的饲料,每天每头牛产奶量能有2-2.5公斤牛奶的差距。”光明德州牧场相关负责人韩波表示,好品种是牧场效益的重要保障。意识到良种的优势后,牧场构建了品质分级的计价体系,通过收储优质青贮品种,实现牧场效益的最大化。
良种配良法 生态高效种植助力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青贮种植栽培模式对青贮玉米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品质提升有很大的制约性,不符合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的需求,限制了青贮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而种植模式的调整和新技术的应用,为青贮玉米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今年与相关科研单位及高校合作开展了‘青贮玉米+拉巴豆、秣食豆、青贮大豆’等豆科植物间作、混作种植模式试验,已初步探索出作物与品种间合理搭配、混作与间作比例及配套模式,试验表明新模式有效提高了青贮产量和品质,创造出了‘淀粉+蛋白’的青贮组合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互补优势,提升光热、水肥利用率,减药节肥,绿色高效,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成广雷表示,青贮玉米与多作物协同生态绿色高效青贮种植模式是提升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推动青贮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玉米宽窄行种植,提高种植密度,充分利用立体受光和合理密植,发挥边行优势,通过筛选合适的玉米品种,在5500株/亩的种植密度下按照一定的比例混种拉巴豆,可实现亩产5000公斤。”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桂国教授表示,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条件下,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充分利用生长要素、作物互作效应和边行优势,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可大幅提升单株生物量和总生物产量及品质。
除了种植模式的调整,高科技也为青贮玉米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加速度”。以农业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技术是本次会议的亮点,这种技术结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田间高效灌溉设施等多重手段,通过手机操作实现了对玉米播种、出苗、收获以及病虫害监测的精确控制,用智慧农业的手段高效提升青贮玉米质量及产量,未来结合5G技术的推广,这种技术将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使用方式融入青贮玉米生产、饲料加工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链接
大会推荐品种(排名不分先后):
4000株/亩密度组:京九青贮16、大京九156、大京九166。
4500株/亩密度组:京科青贮932、京科999、NK815、鲁单9088、金秋119。
5000株/亩密度组:鲁单510、庐玉9105、屯玉7969、中地88、德单179、德单5号、德单123、北玉1522、迪卡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