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题:这两个水稻品种为啥成了抢手货?
新华社记者董峻
10月上旬,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种粮大户黄益飞的水稻田青绿色中透着金黄,飘散出丰收的气息。再有一个多星期,这些沉甸甸的稻谷就可以收获了。
黄益飞近几年种的水稻品种是“嘉丰优2号”,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因此卖得俏,每公斤比以前多卖六七角钱。他说,周边好多农户都开始种这个品种了。
无独有偶。100多公里外的永康市芝英镇稻香家庭农场里,水稻茎秆壮实、穗粒饱满。这里的水稻主导品种也是“嘉丰优2号”,同时还种了另一个新品种“嘉禾优7245”。
“今年亩产估计在850公斤上下,比去年还好些。”农场主胡志说。
为什么“嘉丰优2号”和“嘉禾优7245”成了抢手货?记者采访后得出三点启示。
启示一:找准市场需求的品种才是好品种。
一直以来水稻育种追求的最重要指标是高产,但产量和品质往往是一对矛盾。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曾大力解释说,粳稻的口感和味道通常优于籼稻,而籼稻的产量更高。这两个新品种兼顾了籼稻的高产特性和粳稻的食味品质,“看着像籼稻、吃起来像粳稻”。
既保障了产量,又提高了品质,从而增加了农民的亩均收益,而每公斤单价略高(比普通大米贵不到1块钱)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也是能接受的。各方都满意的新品种,能不走俏么?
所以,这两个新品种问世只用了3年时间就赢得众多荣誉:“嘉丰优2号”2018年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2019年在江西鄱阳湖地区千亩示范方的平均亩产达1022.2公斤,刷新了江西单季稻亩产历史纪录,今年又成为农业农村部“超级稻”确认品种之一。“嘉禾优7245”2018年成为浙江省十大“好味稻”品种之一,如今已在长江中下游及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
启示二:农业企业可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这两个新品种都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育成的,而不是科研单位先培育出新品种后,对接种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再由种子公司进行扩繁经营的传统模式。
据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小平介绍,公司前身浙江省磐安县种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公司之一,但他们没有止步于这个常规“路数”,而是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选育新品种,从研发起就瞄准消费者和农民需求搞育种。
不少人认为农业产业有其特殊性,如基础性、公益性特征明显,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企业缺乏投入资金搞研发的实力和意愿,因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农业,科研院所才是农业技术创新之源。
实践证明,随着我国种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批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企业成长壮大,越来越多承担起被称为农业“芯片”的种子产业的发展重任。
启示三:基础研究是培育新品种的源泉。
“农学是实践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一语道破育种“玄机”:“企业对市场最敏感,农民对价格更关心,充分考虑两者需求是衡量新品种好坏的标尺。”
创新的成果虽然出现在今天,基础却是很早就打下的。10多年前,钱前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就克隆了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关键多效基因IPA1,为后来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钱前等人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一个名为GL7的基因与水稻品质有关。这个基因可以让稻米变得更细长,并影响米粒色泽、米粒中淀粉粒的排列和结构等特性,提高稻米外观、口感等品质。
“农作物已经到了分子育种时代。”钱前说,用分子标记方法把带有理想株型的基因导入到目标作物中,从而可以实现高效、精准育种。
从基础研究持续发力到企业发挥创新潜力,在沿着已成功探索出的种业改革经验道路上继续前行,中国种业一定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