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借助温室智能调控、省力化作业等14项农业物联网技术,技术人员可远程监测控制多个大棚环境,实现地区可复制蔬菜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
在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5栋成方连片的黄瓜棚前摆放了不少智能水肥设备。棚内顶棚装有负责调控环境的风机装置,植被根部有智能水肥滴灌管道,架子周围还装有温控、环境监测等智能设备,摄像头全覆盖,实现了黄瓜生产除采收外全程电子化智能管理。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王铁臣介绍,与传统蔬菜生产模式相比,智能化生产单元通过基质化栽培及营养液科学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亩节水可达25立方米、节肥10公斤。通过信息网络一体化采集体系,智能大棚实现了设施内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与调控,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植物保护药剂施用量降低35%。此外,农艺栽培措施的优化及省力化田管平台还大大缓解了田间劳动强度,劳动生产效率能提高25%以上。
王铁臣算了笔账,按照设备10年折旧计算,塑料大棚增加智能化生产设备平均每年一亩地增加投入4700元,但产量每年可实现增产10%,同时还可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底肥投入,算下来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节本增收至少1400元。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北京市果菜团队致力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利用试验站平台建成本市首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单元,接下来将向京郊更多蔬菜生产企业园区推广,在更多蔬菜品种上应用示范,为首都“菜篮子”稳定供应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