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花卉产业作为一项美丽产业,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以来,我国花卉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种类日臻丰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花卉产业体系。2017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139.2万公顷,销售额1533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35.9%和43.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但是,我国花卉产业基础仍然较薄弱,主栽品种基本来自国外,生产效率总体较低,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是我国向花卉生产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共计获得月季、百合、菊花、牡丹等新品种省级良种审(鉴、认)定15个、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4个。育成的花卉新品种在全国各地开展示范与推广,并逐步替代部分国外同类品种,实现了我国花卉新品种国产化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绿野”等12个月季新品种在河南、云南、辽宁、山东等主要种苗繁育基地进行推广应用,每年生产种苗近2000万株,实现销售额5000多万元;并结合“三区三州”扶贫工作,在四川省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开展月季示范栽培与技术指导,美化了乡村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百合新品种“京鹤”等在贵州兴义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种球繁育生产,每年繁育种球20万粒,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繁育基地的百合花海也成为了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景点。菊花新品种“黄亮亮”等繁育种苗100多万株,推广应用到北京、云南、新疆、内蒙古、福建等地。最近育成的牡丹新品种“秾星璀月”等在山东菏泽、甘肃兰州、湖南长沙等地繁育示范,受到了当地企业和种植农户的好评。2019年4月至10月,中国农科院参展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育成的月季、百合、菊花、牡丹等新品种在国际专类竞赛和中国室内展品竞赛中荣获3个特等奖、6个金奖、4个银奖、5个铜奖,共计18个奖项的佳绩,中国农科院荣膺“最佳特色奖”。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在花卉种苗(球)脱毒繁育、栽培与花期调控等技术研发方面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9个。新技术在湖南龙山、江苏东海、山东菏泽、云南怒江、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进行示范推广,为乡村脱贫攻坚、美丽中国建设、服务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湖南龙山食用百合生产中存在的病虫害严重、连作障碍、种性退化,产量品质下降等严重问题,通过研发百合病毒检测及脱毒原种生产技术,提供脱毒原原种、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挽救和支撑了数亿产值的龙山百合产业。在江苏东海建立中国农科院花卉种苗繁育中心,配合当地乡村振兴计划,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育新优奇特花卉品种30多个,每年生产种苗100余万株,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通过兜兰属植物种子无菌播种快繁技术研发,并与云南怒江植物保护部门合作开展种苗繁育和回归示范,真正实现了濒危野生花卉以利用促保护的策略。将牡丹花期调控技术在北京、山东菏泽等地进行推广应用,实现了人们可以在国庆、元旦和春节观赏牡丹的美好愿望,累计繁殖牡丹50万盆,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积极拓展花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模式,将繁育的月季、菊花新品种以及耐寒宿根花卉新种类进行综合展示应用,高质量地完成了呼和浩特东站大型花卉景观营造工程,受到当地园林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花卉作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承载了花卉科研人期待实现花卉强国的“中国梦”。我们已经在这条梦想道路上启航,并开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未来我们必定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