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优势补短板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肖列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目前河南种业基本情况咋样?种子品种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如何提高种源保障能力,增强种业创新水平,做强河南种业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路径又有哪些?1月6日,河南省种子协会会长康广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8项重点工作之一。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还是首次。中央关注种子问题,实际上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康广华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内因,是农资一体化的基础,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多年来,种子行业为粮食生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广华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作物的品种选育、品种创新以及品种示范推广方面,处于全国引领地位,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玉米新品种培育方面推出了豫玉12、郑单958、浚单20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品种,特别是郑单958、浚单2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品种豫麦13、郑麦9023、矮抗58等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应用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河南一批优质品种喷涌而出,以新麦26、郑麦7698为代表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以豫单9953、郑原玉432为代表的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在黄淮海区域无论在品种影响力、市场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促进了种业快速发展,引领行业育种方向。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康广华说,河南种子产业,特别是小麦种子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拥有小麦种子繁育基地430万亩左右,产种量30多亿斤,50%左右供河南自用,另外50%供应周边省份,以新乡、焦作、郑州为代表的黄河两岸,是黄淮海区域最优质的小麦种子生产基地。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河南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以张新友院士为代表的河南花生科研创新团队围绕市场需求,创新育种技术,引领了我国花生早熟高产育种与高油育种的方向,先后育成“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40余个,为推动花生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省在芝麻品种选育、市场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上,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形成了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产业效应、经济效益。
“河南种子行业的用种量、市场销售额、销售市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在巩固、提升现有优势基础上,我们还存在着品种同质化严重、种企多而不强、产业大而不优的短板和不足。”康广华坦言,河南种子行业拥有较大的市场、较好的品种资源,较强的科研积淀,现有580余家持证种子企业中,却没有在国内综合实力前十名的种子公司和主板上市企业,这不仅是河南种业的短板和缺憾,也与河南种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一方面河南种子企业科研资源不足,人才薄弱,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少,生物育种能力不强,多方面制约了河南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河南种子企业强、产业旺、提升基础科研能力,打造创业意识强、专而精、平台型特色优势种子企业,推动河南种业高质量发展。”康广华说,紧抓种子工作列为国家战略机遇期,着眼“十四五”,河南种业要沿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路径,以种企创新为主导,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产业等层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另一方面需要种子企业加大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从科研生产、加工能力、基地生产、网络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提高产业链建设。支持有实力、有能力的种子企业进入主板上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种子企业整体实力。与此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实施全程监管,规范种业行业健康发展。
“河南省种子协会将履行好自身职能,当好企业、会员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宣传、贯彻好有关‘三农’政策和精神,做好全省五大农作物比较试验,办好省春秋两季种子交易会,加强行业自律,更好激发河南种子行业活力和潜力,为河南农业强省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增光添彩。”康广华自信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