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农机化,让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得气定神闲。
无人飞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拖拉机、无人播种机,天津小麦机收开镰仪式上的“大阅兵”,体现了天津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高度智能化。
近期,近3万台各类农机投入天津“三夏”生产,小麦机收、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和玉米机播将实现3个百分之百机械化。
芒时忙,机忙人不忙。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20余台联合收割机驰骋在小王庄镇两万亩的麦田中。日头大、气温高,而收割的负责人刘占义却一点儿不着急。他所在的天津旺达农机服务合作社种植的这片冬小麦目前正值丰收。“因为有农机补贴政策,我们合作社每年都要新增两三台小麦收割机。农机补贴额有30%左右,一台就能补4万多元。”刘占义介绍。
“最重要的是无人农机收割,通过精准导航和收割程序,麦子收获的损伤率能降低到1%,而以前机械化收割的损伤率要在3%左右。”刘占义介绍,合作社种植的是旱麦,亩产最高也就800斤,对于辛劳一年的农户来说,旱田的麦粒尤为珍贵,智能设备下的收割,能最大化护航粮食颗粒归仓。
天津作为都市型农业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耕地不撂荒一亩”的部署要求。今年天津小麦种植面积同比增长,达到170万亩,通过提质减损、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综合施策,小麦总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无人农机设备在天津的逐步推广,让“三夏”生产不再匆忙。刘占义的合作社购置了3台无人拖拉机,让马上开始的夏播玉米不受制于专业人员。
“通过卫星定位精准导航,让所有农机走得直,不落一分,误差在1厘米左右,行距稳定性也特别好。”24岁的刘成旭这样说,他是天津自主研发生产的天宸北斗卫星自动导航系统的观察员。在拖拉机上,他可以轻松应对田间的各类地形,沿途田间情况及时反馈在座位旁的显示屏幕上。卫星定位、精准计算、大数据推演,让刘成旭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变身“资深”农机手、“农把式”。
(金慧英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