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农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6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445
 
 
7月6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北门村,收割机正在抢收早稻。邓和平摄(人民视觉)
 
 
6月,山东省聊城市小麦进入成熟收割期,当地农民抢收抢晒小麦。赵玉国摄(人民视觉)
 
  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582万吨(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59.3亿斤),增长2.1%,中国收获了连续第18个夏粮丰收季。
 
  从中原粮仓到皖北平原,从齐鲁大地到洞庭湖畔,广大农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进入6月,齐鲁大地一派夏粮丰收在望的景象。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苏坦村种粮大户刘灿站在自家麦田边上,用期待的眼神望向前方,只见10辆红色的收割机一字排开。
 
  不一会儿,其中一台收割机启动前进,机手根据眼前的小麦高度随时调整机器高度和行进速度。几分钟后,这块麦田只留下麦茬和秸秆均匀覆盖在上面。
 
  这是一场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收割机轰鸣过后,小卡车将麦粒运出场外,几名裁判带着专业工具仔细测量称重。
 
  做好小麦机收是夏粮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相比以往手工收获小麦,机收大大减少了损失率。刘灿说:“过去收完小麦后,麦田里常见到有人捡麦穗。现在见不到了,因为麦穗遗漏很少了。”
 
  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国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粮食丰收拥有坚实的科技支撑。
 
  7月11日上午,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早稻正在收获,随风飘来阵阵稻香。
 
  “今夏的收成估计会超出预期。”看着眼前正收获的稻谷,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场长刘碧城信心十足。很快,现场农技专家给出喜人的测产结果:使用无人机飞播的稻田亩产1173.6斤,使用精量穴直播的稻田亩产1159.2斤。
 
  “往年,合作社的水稻亩产最多600斤,如今翻倍增长!”看着产量数据,刘碧城喜上眉梢,感叹新技术带来了新产量。
 
  今年3月,好味稻水稻基地被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定为春耕示范区,在示范区内,稻田全部改换现代化耕种技术,如无人机飞播。“无人机飞播是用无人机将种子撒进农田,省去了育秧、拔秧、运秧及移栽等生产环节,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利于水稻的快速分蘖生长。”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机专家邱方亮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慧农业促增产效果显著。
 
  平整好的大田一角,埋着土壤墒情数据收集器;田间的灌溉涵闸上,装备了太阳能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段距离,还建有苗情、墒情、虫害测报仪器……这是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的智慧稻米生产基地。
 
  “这些仪器都是采集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的,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后面关键是要把这些数据应用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农业的算法体系,用以指导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生产基地技术负责人吴文革说,生产基地开发了农艺、农机、农信融合的“农业大脑”,初步形成了水稻数字化生产经营模式。专家现场测产测效结果显示,芜湖智慧稻米生产基地的数字化管理稻田比常规管理稻田增产14.3%。
 
  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折射的是中国对种业发展的持续重视。
 
  每到冬季,候鸟会向南迁徙;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育种工作者也要“南迁”至海南省,在位于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工作。
 
  所谓“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秋冬季拿到中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
 
  海南的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前来从事南繁育种工作。国家粳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有30多个秋冬是在南繁基地度过的。“一开始,修田埂、做苗床全靠自己操作,100多斤的稻子要自己收自己挑,每次南繁,脚上都会磨得尽是水泡。住的也是试验田旁的草房,有时连床都只有3条腿,用石头垫平才能安心睡下。”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南繁基地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南繁硅谷”雏形初现。物联网采集点能实时采集气象、土壤、水质等农情信息;虫情箱可精准识别害虫种类,并自动提供治虫方案;可移动的微型气象站,依托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智能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能提早预测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发生……
 
  如今,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有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与高等院校活跃在南繁基地,这里已成为中国种子供给的“常备库”、种业安全的“避雷针”。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优质多抗水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近年来,中国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
 
  5月19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白雀村一片金色的麦田里,传来人群的欢呼。“现场连片收获的101.54亩小麦,平均亩产高达510.5公斤!”在小麦新品种“绵麦902”实产验收现场,听到这一令人振奋测产结果后,绵阳市农科院副院长任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今年“绵麦902”在绵阳的收获面积超过10万亩,“在经受了苗期的干旱、花期的低温、后期的多日阴雨等多重考验后,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
 
  这一新品种小麦历经12年培育而成,产量高、抗病性能强,属于优质弱筋小麦,适合作为优质酒的生产原料,不愁销路。“去年在其他地方考察,看到这种小麦长得这么好,于是我今年也选择种这个品种。没想到今年头一次种,亩产就达到了500公斤以上,效益显著提高。”面对今年的好收成,当地农户古国洪高兴极了。
 
  当前,中国已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目前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水稻、小麦育种水平均属于第一梯队,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十四五”时期,种业发展还将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粮食丰收后便是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种植户预知种植风险,收益稳定,年底稳稳赚钱,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稻。”这是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伟的一个发现。
 
  应城地处北纬30度,盛产糯稻。这种糯稻白净、细腻、易熟,是加工孝感麻糖、米酒的重要原材料。除了确保37万亩种植面积,应城还顺应从“吃得饱”走向“吃得好”的大势,瞄准高端——建成无公害优质糯稻基地21.4万亩,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今年3月,为了做大“应城糯稻”招牌,应城专门召开糯稻产业产供销深加工招商推介对接会,吸引了9家企业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35亿元,购销应城糯米数量达5万吨。当地还把产业链延伸到酿酒、副食品、化妆品等产业上。这样一来,粮食产量保障了,农民增收也打了底。
 
  今年,河南省南阳市小麦预计产量达97.7亿斤,比上年增加3.2%,夏粮有望“十八连丰”。南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重要粮食产区,耕地面积不足全国的1%,却是全国21个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年产量超140亿斤,特别是夏粮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4%。
 
  丰收之后,还得销路通畅。今年,南阳引导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大型贸易类企业合作,与今麦郎、厦门国贸、牧原、想念等市内外企业达成合作收购协议,协议数量达22亿斤以上。
 
  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镇杨圩村,利农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田里麦浪翻滚。“今年不但产量高,品质好,更重要的是价格高、有销路!”小麦丰收在即,合作社负责人陈振海高兴地合不拢嘴。
 
  原来,近日扬州大学农学院师生对其合作社的200多亩小麦进行了小麦品质监测,并为小麦品质进行了级别分类。结果显示,近90%的小麦田块已达到优质专用小麦的级别。在扬州大学专家的牵线搭桥下,该合作社的全部优质专用小麦,以“订单”的形式被当地面粉加工厂全部提前收购。(记者  潘旭涛  李贞  陈振凯)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