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好开局第一步
——看安徽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打好夏粮“首场硬仗”
339.97亿斤!历史性的“十八连丰”!日前,安徽今年夏粮总产出炉,比去年增产约5.59亿斤,总产居全国第三位,打赢了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扛稳粮食安全、实现夏粮丰收的“首场硬仗”。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粮食生产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4月,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8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争取秋季仍然取得好的收成。
安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20年秋种,全省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冲波逆折中,做到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提质量、提效益。如今,安徽交出了一份夏粮丰收的亮眼“成绩单”。
育好一粒种
——良种良法助力丰产丰收
6月5日,芒种,亳州市涡阳县。
烈日炎炎,一群农技人员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忙碌着。
为了推进小麦生产,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种植效益、挖掘皖麦潜力,安徽组织开展“寻找安徽省小麦最高产”活动。
经过测产,“最高产”花落亳州市涡阳县——安徽一家本土种业公司选育的小麦品种“谷神麦19”,亩产达860.6公斤,再次刷新安徽小麦单产纪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被“卡脖子”。安徽是种业大省,全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十强安徽占4席,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达200万亩、占全国13%,年生产良种9亿公斤。
“我们将立足现有优势,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加快破解种子‘芯片’的难题。”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说。
“十四五”期间,安徽计划用5年时间新收集各类农业种质资源2万份以上,建设和完善50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库、圃),建设1家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培育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通过加强良种攻关,推广丰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率和技术的到位率,为农民增收打下基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金才告诉记者。
绘好一张图
——优质专用推动农民增收
天刚蒙蒙亮,村庄里薄雾还没有散去。一辆装载着优质专用小麦的货车缓缓驶出邰庄村,驶向阜阳市区。
“今年是最高兴的一年!”58岁的刘正宏说,“种了这么多年地,今年小麦亩产、价格都是最高的。”
刘正宏是阜阳市阜南县许堂乡邰庄村种粮大户,他牵头成立的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620余亩,“这批小麦还没收就被预定了,每斤比普通小麦高5分钱。”
得益于当地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产出的小麦品相不错,亩产也很高。但长期以来,大伙儿种植小麦没有统一规划,混种、混收、混储现象十分普遍。“一车麦子里既有强筋,也有弱筋,企业拿去也没法用。”刘正宏说。
这几年,安徽在确保小麦种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县域内同类型品种种植不超过5个,单个种粮大户种植1个品种,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蹚出了一条“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的路子。刘正宏田里种的,就是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推荐的“荃麦725”品种。
2020年秋种,安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2682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62.8%。卢仕仁介绍,按照平均每斤增收10%即每公斤0.24元、亩产400公斤测算,优质专用小麦能够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
产得出,还要卖得好。安徽上线了全国首张“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地图”,涵盖了全省400个万亩以上单品种种植单元。通过网上点击,用麦企业可轻松查阅安徽各地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地块、品种、规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按照需求寻找货源。
“走优质专用的路子,让我们的小麦能够高价卖出去,以后的种田收益也能越来越高了。”刘正宏说。
产好一袋面
——推动产业链更长更强
走进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6条自动化生产线整齐排列在标准化厂房里。
“我们背靠安徽丰富的原粮资源,这些年来工艺不断改进,产能不断扩大,年产小麦粉产量约98万吨。”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保红介绍。
98万吨小麦粉,如果以25公斤装袋平铺,可以铺满2100多个标准足球场。
一粒麦能变成什么?在五得利,除了传统的高筋面粉,高级水饺粉、笼包粉、拉面粉等专用粉也被不断生产出来。“去年,七星面条粉、六星馒头粉等新产品销量9万吨,公司产值达28.6亿元。”宋保红说。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近年来,安徽着力破解产业链不长、加工业不强等问题,按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打造全产业链,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农业提质增效。2020年,安徽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2806亿元,居全国第三位。
在安徽,一粒粒粮食正在变成农民致富的“金豆豆”。在王仁和米线,40多种细腻洁白、爽滑筋道的米线及调味品不断丰富着群众的餐桌。在燕之坊,300多种五谷杂粮及精深加工产品,带动近30万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十四五”期间,安徽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包括稻米、小麦等在内的10个全产业链产值达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每个产业做到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三产融合、三加递进(初加工、深加工、农业废弃物加工)、三品联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卢仕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