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假种子“坑农” ,法院判赔40余万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16  来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浏览次数:350
 

      近日,安乡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农作物合作社与农业公司的合同纠纷案件,依法判决农业公司赔偿合作社损失。
      
      2019年1月1日,A农业公司与B合作社签订水稻订单种植合同,约定A农业公司提供水稻种子,B合作社进行种植,A农业公司对种植后生产的稻谷进行回收。B合作社在安乡县种植该品种水稻千余亩。种植过程中,B合作社发现该水稻亩产量与A农业公司推广宣传的亩产量相去甚远,给B合作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经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A农业公司提供的种子属于“没有标签”的假种子。后B合作社向安乡法院提起诉讼,要求A农业公司赔偿损失。
      
      安乡法院经审理认为,《种子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种子受到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假种子受到财产损失属于其保护范围。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据此,农户因购买、使用假、劣种子受到财产损失时,有权依法获得赔偿。A农业公司推广存在质量缺陷的种子,给B合作社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最终判决A农业公司赔偿B合作社损失40万余元。
      
      法官提醒:
      
      种子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也是实现粮食稳产的最基本保障,种子质量安全更关乎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户或者农业合作社在购买种子时,应从正规的经营场所购买,选择国家或省级农业行政部门审定通过的品种,并要求销售者出示种子质量合格证。购买后,应保存购货单及支付凭证等,并要求销售者出具相关票据以作为日后维权的证据。同时,种子销售经营者也应严守法律底线,杜绝销售假、劣种子。一旦出现问题,不仅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