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宽早优+N”:新疆棉花的升级密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9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张聚明 记者 王泽农  浏览次数:357
 
 
新疆机采棉场景。 资料图
 
  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的天空愈发显得湛蓝,一望无垠的棉田仿佛雪原一般铺向天边。一些成熟早的棉花已经机采,在田间摆放着一个个棉包,满载棉包的拖拉机车队不时轰鸣着驶过。
 
  10月15日,本报记者在兵团第一师七团棉田实地采访,正碰到兵团职工郭敬召夫妇俩采摘地头棉花。据他们介绍,两人种了90亩棉花,采用了“宽早优+N”植棉新技术(“宽早优”指1膜3行76厘米等行距,N指在“宽早优”植棉模式下多项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包括品种选择、地力养分测定与配方施肥、合适密度、减水、减肥、少化调等,简称“宽早优”),测产结果每亩450多公斤,比周边棉田产量都高。今年籽棉市场行情好,价格比去年高了30%多,老郭的腰包可要比往年鼓多了。
 
  老郭是师里的示范户,前几天师里还在他的棉花田里召开现场会,推广“宽早优”。离老郭不远的科润良种棉业轧花厂负责人张希顺自己也是农场主,种了2万多亩棉花,有一部分也采用了“宽早优”模式。他从加工的角度告诉记者,“宽早优”种出来的棉花纤维品质好、一致性好,市场收购价比普通棉花要高几毛钱。
 
  新模式带来四大优势、四大转变
 
  “宽早优”模式是农业农村部的农业主推技术之一。简单说就是每76厘米种一行棉花,通常一个单位2.05米宽度的薄膜种三行,而传统的“矮密早”模式是种六行。“宽早优”模式要求选择丰产性好、抗病性好、优质的棉花品种,选择棉田预期目标亩产量不低于400公斤的地块。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新疆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宋美珍博士介绍,这项技术是棉花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西岭研究员带领棉花绿色增产增效创新团队经过10多年探索研究和凝练首次提出的,适用于西北内陆棉区中高产地块。北疆棉区从2007年就开始试验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它是对“矮密早”模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新疆植棉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矮密早”模式适宜新疆水资源紧张、蒸发量大的特点,在手摘棉花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棉花新品种增产潜力的加大、棉花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技术的应用,“矮密早”模式在新疆高产棉田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新疆棉花在世界上都能算是“巨无霸”式的存在。总产量目前已占全国总产量近90%,占全球的20%多,产区农民收入的60%-65%、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80%左右,都来自新疆棉花。如何进一步挖掘新疆棉花发展潜力,确保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纺织产业安全?棉花研究所绿色增产增效创新团队认为,光照充足是新疆植棉的最大自然优势,积温趋紧、水资源短缺是劣势。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挖掘光照潜能,最大限度促进温光互作转化,是实现新疆棉花再高产、再优质、再高效、再绿色的基础。而传统的“矮密早”植棉模式由于密度过大、行距过窄,高产超高产棉田中下部田间透光性差,烂铃和脱落严重,棉铃纤维品质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高产棉田的潜力,不适应机采棉方式,亟待改革和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西岭团队发明的“宽早优”植棉模式脱颖而出。2019年专家鉴定“宽早优”植棉技术,给出了“四大优势”和“四大转变”的高度评价:优势一是增温增光。膜下5厘米和10厘米日均地温提高1.2℃和2.4℃,棉株下中上层光照强度分别增加40%、37.5%和61.5%;优势二是减药减肥减人工。病虫害明显减轻,节省农药10%-15%,人工成本降低30%以上,植棉总成本降低8%以上;优势三是增产增效。棉铃结铃空间提高30%以上,采净率提高到95%以上,产量提高10%,亩增效200-400元;优势四是绿色提质。籽棉含杂率可降低到5%以下,原棉品质提高1个档级,残膜回收率可提高10%。四大转变即风险棉区可变为稳产棉区;一般棉花品质可变为优质品质;中产棉田可变为高产棉田;订单生产由不可能变为可能。
 
  技术+政策:高品质棉有望大幅增产
 
  “宽早优”植棉技术发明团队领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张西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18-2021四年间,新疆有638个植棉户(点)示范“宽早优”植棉模式,效果非常好。实收亩产籽棉均在400公斤以上,其中65%的示范户(点)亩产500公斤以上,10%的示范户(点)亩产600公斤以上,更为难得的是有5户亩产超过了700公斤。与同地块、同品种的“矮密早”模式相比,“宽早优”模式平均增产幅度达到13.6%,最高增产幅度达到21.7%,同时“宽早优”棉田纤维长度提高0.3-0.9毫米,断裂比强度提高0.1-1.1cN/tex,整齐度提高1%上下,马克隆值降低0.2上下。特别是纤维强力与纤维长度比值明显增大,这是产业下游纺织行业最关心的比值。
 
  初步统计,“宽早优”植棉模式目前在新疆年推广面积有300多万亩,总推广面积已达到2300万亩以上,适宜推广的面积估算还有1000万亩。张西岭首席表示:争取让“宽早优”能够种植到新疆棉田面积的50%上下,生产出占新疆棉花总产量60%-65%的原棉。
 
  “矮密早”植棉模式当前仍为主体,一则并不是所有地块都适合“宽早优”模式,它对地力、品种、管理都有一定要求;二是有些棉农多年来沿用“矮密早”形成了习惯;三是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以交售籽棉重量来计算,暂未实现“优质优价”。张西岭认为,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棉花质量。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的必由之路,“2014-2020年,我国高品质棉花年产量仅有122万吨,而实际年需求270万吨,缺口高达55%!”
 
  高品质棉花是指适合纺织40支纱及以上的原棉。近十多年“宽早优”植棉模式的实践证明,新疆完全可以生产出这样的原棉,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科技储备,满足纺纱企业生产40支纱及以上的原棉都没有任何难题,关键是技术推广和政策落实。
 
  六条建言:全面提升棉花产业水平
 
  从何处入手才能让我国棉花由大变强?作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秘书长的张西岭有过深入的思考。他建议:
 
  一是要在新疆开展转基因棉花品种的区试试验和审定。以《种子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作为法律依据,启动新疆转基因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工作,使审定品种与推广品种做到名副其实。此为进一步提高新疆棉花纤维一致性最为有效手段。
 
  二是要调整棉花品种审定标准。按照棉花需求方对棉花纤维品质的要求,调整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可考虑设置“中支纱棉花品种组”“高支纱棉花品种组”“絮用棉花品种组”,一定要邀请棉花加工专家、纺织专家、面料专家甚至服装专家参与新疆棉花品种审定工作,引导棉花育种家为棉花需求而培育新品种。此为观念创新、措施创新,开发产业链融合创新。
 
  三是要开展新疆棉花品种熟性和生产品质的区域性细化研究。设置重大科研攻关专项,引导全国全产业链科技力量,按照新疆温光分布及海拔高度的复杂性,对棉花品种熟性和棉花生产品质进行细化研究,利用3-5年时间拿出《新疆棉花品种熟性与品质区域规划图》,精准指导新疆高品质棉花生产。同时要对新疆棉花品种熟性概念按照机采棉特点重新界定,确保合适的品种熟性品种与合适的区域相吻合,确保棉花品质区域与合适的棉花品质相一致。此为为市场而科研、为产业而科研、为“卡脖子”问题而科研的迫切需要。
 
  四是要引导并支持棉花加工企业、棉花纺纱企业在新疆建设“专用棉生产基地”。由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絮用棉企业与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及加工企业结合,推进“一厂一种”加工、打包,条件成熟时,增加优质棉花品种标识原棉品牌命名。此为棉花品质整体提高重要一招,有望吸引棉花全链条联动,取得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创新。
 
  五是要加大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力度。农业农村部已经将“宽早优”纳入2021年主推技术,希望新疆兵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再重视、再宣传、再发力,力争在新疆中高产棉田年推广“宽早优”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宽早优”更有利挖掘品种增产潜力,更有利棉花早发早熟,更有利降低植棉人工成本,更有利提高机采棉花品质,更有利实现高产再高产。此为实现新疆棉花“三高一绿”的重大技术进步。
 
  六是出台相关政策将CCIA棉花纳入“国储棉”计划。国棉CCIA品牌是在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打造和培育的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花全产业链棉花及棉花产品品牌,已进行了从CCIA棉花种子到CCIA服装的市场化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急需政府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若此,对提升中国棉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