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重视,普查扎实,进展顺利,预期较好。”11月11日,在“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进展督导检查会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对云南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云南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给出了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指导意见。
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
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
作为农作物种质资源大省
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与收集行动进展如何?
目前取得哪些初步成效?
一起来看
图片
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强力保障高质量推进
在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云南是列入其中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云南于2020年启动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范围涉及全省16个州(市)116个县(市、区)。
根据相关部署要求,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研究制定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和农作物、畜牧、水产等分项实施方案,并抓好相关方案的组织实施。
据了解,从2021年至2023年,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将通过3年努力,全面完成全省116个农业县(市、区)的普查与征集,以及其中种质资源丰富的34个农业县(市、区)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抢救性收集珍贵、稀有、濒危、特有种质资源2720份,新增种质资源6000份以上;在适宜生态区域,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国家和省库(圃)妥善保存种质资源6000份。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源意识。
为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云南省成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明确方案制定、经费保障、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职责。其中,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作物普查办公室设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自2020年8月开始,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12个研究所6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各地实施普查征集。全省共组建了116支县级普查与收集工作队。根据农业农村部培训重点内容并结合云南实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在大理、曲靖、玉溪举办了3场培训,全省16个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116个普查县(市、区)具体开展普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共450人参加培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组织召开工作推进及系统调查培训会、《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专项(2021年)》系统调查工作培训会,并举行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系统调查启动仪式。
收集保存4284份资源并展开鉴定评价
普查与保护成效初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戴陆园研究员介绍,截至2021年11月,全省已出动车辆3000辆(次),行程达50.8万公里,出动普查人员3.17万人次,调查1235个乡镇6445个行政村,走访老领导、老科技人员和群众3.29万人次,培训953场次、1.64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3.17万份、制作条幅标语3189条。116个普查县全部完成1956年、1981年、2014年三个年度普查表的填写。每个县完成了不少于20份种质资源的征集,全省共征集资源4284份,其中种子类资源和中高海拔果树资源居多,野生稻、魔芋和甘蔗资源较少。
目前,对接收到的4284份资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已开展了入库保存、鉴定评价等工作。其中,2256份种子类资源置于种质库“双十五”干燥间,已完成干燥处理并分出适当原种保存入库,部分资源已转交给各专题团队负责繁种鉴定评价;活体类样本已进行保存处理。同时,对资源的鉴定评价工作正紧张地展开,预计2021年年底完成水稻、玉米、蔬菜、茶叶等16大类1692份资源的鉴定评价。
在农作物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方面,自2021年9月20日起,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由玉米、水稻、豆类、油料、薯类、茶叶、果树、蔬菜、甘蔗9大类作物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3支调查队分赴昆明市东川区、保山市龙陵县和普洱市墨江县开展工作。各调查队走访调查了农作物种类丰富、人文及生态环境差异显著的5个至6个乡镇(街道)、20多个村寨,共收集到资源320份,包括玉米、水稻、豆类、薯类、青菜、番茄、辣椒、瓜类等古老农作物种质资源,梨、甜柿、野生枇杷等树龄在30年以上的珍贵果树资源,疣粒野生稻、野生甘蔗、葡萄、韭菜、魔芋等在起源及进化研究上具有较高价值的野生资源,还有当地松毛梨、雨水柿子、本地小番茄等一些特殊资源。
通过此次调查与收集工作,调查队基本摸清了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等基本概况,了解了当地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演化特征,抢救性收集到了一批珍稀古老的农作物品种,为丰富和保护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奠定了种质基础。
来源:云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