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红薯老产区迎来新“薯”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16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董豪杰  浏览次数:339
 
  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小高庙村的一块红薯田里,刚刚收获的红薯整齐地码放在地头,不少村民前来看稀奇。
 
  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红薯让人看花了眼。看了半天,72岁的郭永亮也就认出了两种红薯,那是当地的主栽品种。
 
  仔细翻看了许久,郭永亮发现有一种红薯比自己家刚收获的产量高了不少。这种红薯在小高庙村种了100亩,是河南省农科院专家专门种植的,这也是吸引众多村民前来观看的原因。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郭永亮嘴里说着,拿起了一个红薯,“现在可不一样了。”
 
  郭永亮经历过吃不饱的年代,那时候一季红薯半年粮,是活命用的,现在,他家种的8亩红薯,是卖钱提高收入的。
 
  对此,祥符区农业农村局董海英研究员有另外一种说法,红薯虽属粮食作物,但在当地,被称为粮食中的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一项来源,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经济支柱。
 
  红薯成了好东西。但到底好在哪儿?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薯类研究室主任杨育峰说,红薯现在可是保健食品。
 
  作为一种营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红薯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磷、钙、钾、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根据科学家的分析,红薯蛋白质的含量是大米的7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3.5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糖、钙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
 
  “红薯富含的这些营养元素,使其具备了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多种作用。”杨育峰说,因此,现在红薯备受青睐,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产业之痛被“累坏”的红薯
 
  与郭永亮一样,开封市祥符区的农民,近年来纷纷开始种植红薯,全区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万隆乡的种植面积约8万亩。
 
  “红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杨育峰说,大致分为淀粉性、鲜食型和兼用型等,近几年还发展有叶用型和观赏型,其中鲜食型还细分出了适宜蒸煮和烤制的不同类型。
 
  祥符区出产的红薯主要是鲜食型,这里种植的红薯产量高,薯形也更好,是远近闻名的好红薯产地,这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沙土地。
 
  从红薯传入中国、走进中原地区,祥符区便开始种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快速发展却是近十几年,大概5年前,进入发展高峰,面积不断扩大。”董海英说。
 
  种植带来的高收益,是祥符区农民纷纷投入红薯种植“大军”的原动力,仅万隆乡一地,从事红薯产业的合作社就有50多家。
 
  红薯种植红火之下,却也隐藏着风险。
 
  红薯种植并不复杂,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也相对较高,问题出在红薯本身。杨育峰介绍说,连年种植红薯,容易造成连作障碍,主要表现就是田间病虫害加剧,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小高庙村建立示范基地的原因,也是郭永亮等村民关心的大事。
 
  郭永亮心里清楚,克服红薯连作障碍的关键措施,就是用上脱毒苗。但问题是,市场上售卖的脱毒苗,质量参差不齐,花高价也不一定能买到好的。相较市场上的各种脱毒苗,他更信任科研机构提供的苗。
 
  事实的确如此,根据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国家甘薯研究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等专家的测产,试验基地内的普薯32的亩产为3346.7公斤,明显高于当地水平,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郑红23等新品种生长表现良好,无病虫害发生。
 
  爬坡过坎技术集成专家协同,给产业“推一把”
 
  一直关注祥符区红薯产业发展的董海英,用“爬坡过坎”来形容当地的产业发展。“是时候该给产业提升一下了。”
 
  2020年,河南省农科院牵头的新一轮院县共建工作启动,祥符区成为共建地之一。摆在农业专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找产业难题,给出解决方案。
 
  在把脉问诊阶段,河南省农科院加工所、粮作所的专家,以当地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经过深入调研,将红薯这一特色产业纳入焦点,制定了甘薯绿色高效生产、安全贮藏的目标,联合省市县三级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就祥符区红薯生产来说,首先就是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杨育峰说。
 
  与郭永亮等村民的想法不同,在专家眼里,克服连作障碍,绝不仅仅是采用优质脱毒苗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的针对性技术规范。
 
  从脱毒苗入手,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联合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开展脱毒及快繁技术研究,立足服务当地,培养一批优质种苗,结合水肥药一体化滴灌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为种植户提供全面、全程技术服务。
 
  种得好让祥符区的红薯产量更高,但专家并不满足于此。依托于种好,还要更进一步,让红薯卖得更好。
 
  河南省农科院加工所杨慧介绍说,祥符区当地种植的主要是鲜食型,由于集中种植,并不愁卖,但如果能够运用好贮藏,拉长销售时间,产品售价会更高,效益也会更好。
 
  从地头售卖到贮藏,需要科技“加持”,杨慧说:“鲜食型红薯不易贮藏,对冷库的温度、湿度要求都比较高。”
 
  为此,河南省农科院加工所在当地冷库建设中,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龙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高标准冷库。
 
  从种植到贮藏,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的实施,给祥符区红薯产业发展既打上了防疫针,也注入了强心针。
 
  三产融合小红薯的增值之路
 
  10月21日,在祥符区海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周边的村民早早就来干活了,村民王真真熟练地开箱、铺袋、挑选、装箱、打包,她说:“俺这是计件工资,我一天能挣200多元嘞。”
 
  在车间另一边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传送带上纸箱一个个传来,十几个村民密切配合,分选、套袋、包装,随着机器尾部自动封箱装置的“刺啦”一声,整箱的红薯就包装好了,贴上快递单,就将发往全国各地。
 
  该合作社理事长吴龙海介绍,车间的产品主要是走网络渠道销售,根据各个电商平台的要求,会采取不同的包装,近几年流行的直播带货,让红薯越卖越火。
 
  “每天能发出1万单红薯。”吴龙海指着箱子上的快递单说,“有陕西、广西、黑龙江……订单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
 
  地头销售,红薯每斤1元多,但通过加工、包装后,每斤售价是5元。为此,该合作社在祥符区设立了11个收购点,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电商车间,还专门建设了一座仓容8000吨的冷库。
 
  “多亏了院县共建和专家的支持,合作社迎来了新发展。”吴龙海说。
 
  院县共建为祥符区建立起一套贯穿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一项项科技成果的加速落地,打开了“转化一批成果、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发展”新局面。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