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农业的“芯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4月初,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聚力打造“种业之都”,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其实,早在10年前,一片孕育希望的“种业硅谷”就已经落户在北京东部,生根破土。2011年7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政府挂牌成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并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体系。先后被农业部及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唯一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要素形成聚集
法国利马格兰、北京德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等6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优势高校院所在园区聚集,为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企业支撑。建立15个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孵化十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澳佳生态等企业成功上市。多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青年英才创新基地相继成立,引进硕士以上各类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也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保障。
多个创新成果凸显
硬件设施全面落实
累计投资近10亿元,园区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完成道路硬化55万平米,更新管网21万米,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万亩,沟渠河道治理近3万米,景观绿化16万平米,园区增置专业农机装备与设施300余台/套,建设各类温室及种苗车间50栋约28万平米;投资5亿元,核心区8万平方米国家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工程已建设落成。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做好园区一站式服务和高端物业服务的同时,引进和组建高端研发及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引进开发种业领域新装备新技术,为园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
建立了全球最先进的农作物分子育种服务平台、农作物种子质量及检验检测平台、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以及植物新品种、新种质田间展示、推介、鉴定、存贮平台。技术开发、中试示范、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创客空间、交易结算等高端业态正在形成,备足了科技创新孵化承接空间。将为入驻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从农机、植保、物联网自动化到高水平办公实验空间的高端科技物业服务。
政策保障高度集中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农业科技板块,《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北京市物流专项规划》、《北京现代种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性规划均将园区确定为重要的推动载体。2021年4月,农业部正式批复,园区将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入驻企业将全面享受中关村体系和园区专项政策等各项政策。各项政策的高度集中,为园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专题调研园区时指出要打造成为国家种子“硅谷”。2021年8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来到园区调研农业现代化工作,强调园区要打造种业新高地。中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同志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次到园区调研。
十年来,在政策保障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科技探索之路没有一天停歇,每天都在上演着神奇的“种业奇迹”。园区已逐步成长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支撑载体,成为全国种业科技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