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新疆,科研人员正通过种植“吃盐植物”,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做文章”。
11月的“油城”克拉玛依,科研人员顶着寒风,在城郊一片长满深红色植物的试验田里采集一种名叫盐地碱蓬的植物种子。茂密的盐地碱蓬紧挨着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地表遍布着白色斑块。
“白色的是盐碱,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都很常见。盐地碱蓬不怕盐,甚至还很喜欢盐。”一位科研人员解释说。新疆的盐碱地面积约占我国的三分之一,盐碱地造成农业减产,给当地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
自21世纪初,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田长彦就带领一支研究团队,对天山南北主要盐碱地分布区进行调查。他们在数百种盐生植物中,最终筛选出盐地碱蓬等多种优质抗盐碱植物。
“盐地碱蓬是一种‘吃盐植物’。”田长彦说,在其他作物都不能生长的盐碱地上,盐地碱蓬却通过“吃盐”茁壮成长,“不仅每亩能生产一吨多的干物质,还能带走数百公斤的盐”。
盐地碱蓬的特性不仅在克拉玛依,还在新疆喀什、和田,甚至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得到验证。一些原本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在种植“吃盐植物”三四年后,逐渐被改良为正常农田。
“很多耕地都因为盐碱太重撂荒了,能帮农民‘抢回’那些土地,说明我们的科研通过了大地的检验。”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正高级工程师赵振勇说,他出生在新疆精河县的农村,白花花的盐碱地是他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令研究团队兴奋的是,除了能降低土壤盐分,盐地碱蓬等“吃盐植物”还能当蔬菜、做成饲料,甚至用于盐碱地绿化。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