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在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内蒙古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模、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大豆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三,玉米制种面积排在全国前五。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种在科研水平、市场份额及品牌价值等方面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超过1/3,自主培育西红柿系列品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
据介绍,内蒙古是全国培育牛羊品种最多的省区,现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1家,牛羊品种数量和供种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已具备年提供20万只种羊和1000万剂优质牛冻精的能力。培育国内排名100名以内的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种公牛达到26头,居全国首位。奶牛种业产销全国占有率第一。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累计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416份,畜禽普查总体进展顺利,全区乡镇普查填报率达80%。组织确定了第一批14家自治区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其中3家作物资源库、2个畜禽基因库、1个微生物资源库、8家自治区级保种场。现有蒙古牛、苏尼特羊等7家国家级畜禽保种场和3个保护区。
2021年,内蒙古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85个,其中高淀粉玉米品种98个、高产玉米品种35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71个,其中“三瑞9号”向日葵品种2021年推广面积在50万亩左右,杂交谷子“两优中谷2”亩产达1000斤,较常规品种增产10%左右。“目前,已建设自治区种业重点实验室7家,在土默特左旗引进水稻育种专家,建立种质资源库,应用分子生物技术选育黄河中上游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金黄香三号’,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和综合抗性。组建成立了农作物、畜禽和饲草等14个种业创新专家团队。建成7个国家级玉米、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良种繁育基地,察右前旗、四子王旗、牙克石市建设标准化种薯基地40万亩,年生产原原种1.6亿粒、生产原种和一级种37万吨,选育新品种7个。建成11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5家种公牛站。”内蒙古农牧厅种业管理处处长蒙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