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张掖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2017年张掖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019年山丹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稳基地、调结构、优布局、强监管、抓质量、创品牌、促增收各项工作,有力推动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玉米种业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种业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小杂粮等种业为支撑的“1+3+N”种子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全市农作物种子繁制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年均产种量约6.25亿公斤。
强化产业培育 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坚持把做大做强种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聚焦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带动“二三产”、促进“育繁推”发展方向,科学布局制种基地,在平川灌区重点发展玉米和杂交蔬菜制种,在沿山冷凉区域重点发展马铃薯、油菜、花卉以及常规蔬菜制种,全力打造国家所需、张掖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标志性产业。去年落实137.11万亩,产种预计达7亿公斤以上。其中,玉米种子98.89万亩,春油菜种子4.57万亩,瓜蔬花卉种子13.97万亩,马铃薯种薯8万亩,其他作物种子11.68万亩。同时,以项目实施为引领,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种子基地。目前,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已累计完成玉米制种田改造22.5万亩,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制种基地改造42.42万亩,全市已累计改造提升制种基地64.92万亩,有效改善种子生产条件。
加强科技研发 提升种业创新能力
成立张掖绿洲农业种质资源库,收集农作物种子种质资源2.3万份。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种子企业沟通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已成立研发机构或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达47家,选育审定玉米杂交种914个(自主选育665个,合作选育249个)。不断加大玉米制种单粒播种、土壤生态修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注重在制种全过程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积极开展玉米制种机械化去雄和收获示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3%,制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企业培育 加快优化产业升级
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农作物种子企业188家,其中玉米种子企业66家(世界排名前十的企业入驻张掖4家,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入驻张掖18家),蔬菜种子企业95家(世界排名前十的企业入驻张掖1家),马铃薯种薯企业8家,油菜种子企业7家,花卉、豆类、麦类等企业12家。全市已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玉米果穗烘干线48条、籽粒烘干线68条、小包装加工线153条,已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制种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打造质量品牌 稳步提升产业效益
张掖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的玉米种子活力强、芽率高,2011年在原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国内唯一的种子地理证明商标。为强化种子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我市制定《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玉米种子贴标销售工作,先后制定发布《张掖玉米杂交种子地方质量标准》等,将种子芽率和纯度分别提高到95%和97%,两项指标均超过全球质量标准。同时,带动养殖、包装、运输、机械加工旅游等相关产业产值25亿元,直接就业人员达1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张掖玉米种子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等6家单位授予“绚丽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100张名片”最具影响力甘肃特产称号,品牌效益凸显。
严格市场监管 全力维护生产秩序
规范市场秩序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制种企业和基地开展清理整顿,尤其加大对转基因种子安全监管力度,对亲本种子、玉米苗期、成熟期、收获后进行全面抽检,坚决遏制生产非法转基因种子行为,有效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五年来全市共查处涉种违法案件200余起,其中非法转基因玉米种子案件18起,铲除非法转基因玉米苗2463亩,处置焚烧非法转基因玉米果穗3000余吨,严厉打击了涉种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国家级种子基地生产安全。
(来源:张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