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新锐恒丰研究院
作者| 赵书平 王孝华
前言
在中国,凡是种过玉米的人几乎都知道丹玉6。
那是一个在上世纪 70年代起因高产抗病而在全国 23 个省推广面积达到 1.7 亿亩的好品种。继丹玉6号以后,丹东农业科学院相继育成一百多个玉米杂交种,目前在大地里仍生机盎然。今天的丹东农科院院长景希强,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我们农科院今天成就的底蕴,是老主任景奉文和一批老科学家打下的。
景先生的简介
景奉文于 1919 年 1 月 8 日出生在山东省章丘县普集镇古宅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他的父亲景维吉是个铁匠,年轻时只身闯关东,在哈尔滨一带打行炉(推车游动打铁)。那是一个灾荒不断的年份。1920 年华北 5 省“连年大旱,秋后歉收,才草尽枯,去岁尤甚,米贵如珠,已值至昂,计每斗米须大洋六元左右,每斗杂粮需五元左右”。母亲不得不带领全家来到黑龙江省阿城县投奔父亲。年幼的景奉文在颠沛流离中更懂得什么是米贵如珠!他的父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又让这个家雪上加霜,景奉文 8 岁那年父亲故去。他的母亲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并决计要供景奉文读书。母亲的大义感动了亲朋,他们也愿意资助景奉文。家庭的贫苦使景奉文学习更为勤奋,193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中学。读书时他常听老师讲中国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不发达,缺乏科学技术,产量很低,从山东到黑龙江他亲历了饥饿和农民终年劳碌不得一饱,景奉文立志学农,想让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贫穷的人能吃饱饭。
1936 年 1 月景奉文考取克山农事试验场当练习生。1937 年 5 月在黑河原种场任技士,1940 年 5 月调扎兰屯原种场任技士,1940 年农事试验场送景奉文到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函授学习,他在日本半工半读,直至 1945年 6 月学业期满回国。
1945 年“八一五”祖国光复。景奉文当时担任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负责人,他积极组织全场人员护场,等待我政权接收。1947—1948 年,他先后在长春松北联立第六中学和长春大学农学系任教。1948 年 8 月正值东北野战军包围长春,景奉文联络长春大学教职员及家属 600 多人,以迁校为名集体结队出了哨卡来到解放区。1950 年 1 月,分配到辽东省立凤城农业试验场(丹东市农科院前身)任技师、农艺组组长、玉米研究室主任。
景奉文在日本学习的经历,为他日后玉米品种选育增加了见识,也为他的人生增加了特别的坎坷。
专注玉米种子的选育
景奉文最先从英粒子、白鹤两个品种的提纯入手。英粒子,是 1943 年由丹麦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品种,解放初在辽宁的生产上还没大面积应用,就于1945 年散失。白鹤是当地老品种,1943 年开始种植,后来混杂退化严重。1950 年新中国“玉米改良计划”提出品种间杂交是过渡时期玉米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景奉文觉得这是一个提高玉米产量的好办法,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他从丹东市搜集到少量英粒子种子,用“半分法”将英粒子和白鹤提高纯度后扩大推广。辽宁省大部、吉林省南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中部等地都有争相推广这两个品种,应用时间长达 10 多年。同时,景奉文育成了凤杂1号、凤杂 4 号、凤杂 5 号、凤杂 5401,这些新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 20% 左右。
这是新中国辽宁地区培育出的第一批高产玉米品种。
苦难辉煌
丹玉6 这个让玉米产量得以突破的品种,是在 1968 年育成的。它的出生整整晚了 15 年之久。
从 20 世纪初美国遗传育种学家沙尔和伊斯特创造了培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方法以来,世界玉米产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也吸引了大批科学家投身于此项事业之中。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双交种,到 60 年代则转向直接利用单交种。中国的玉米杂交理论和实践起步并不晚。1938 年冬,中国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吴绍骙,就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完成了题为《玉米自交系血缘与其杂交组合之间的关系》的博士论文。只是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玉米杂交育种的实践也在战乱中成为泡影。1949 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吴先生发表了“利用杂交优势增进玉米产量”的学术报告,提出以选育推广品种间杂交种作为中国发展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的建议,为政务院颁布的5年良种普及方案和农业部制订的“全国玉米改良计划”所采纳。景奉文在工作中与吴先生结识后,觉得自己找对了方向,义无反顾地开始玉米自交系间杂交育种。
1952 年,中国学术界效仿苏联,展开了一场遗传学两个学派的论争。我国的被当作伪科学遭到批判的遗传育种工作也被迫中断,1956 年与苏交恶之后才开始恢复。这一看似几位学者坐在桌前的论争,却让农田里低产老品种苟延数年,以至 60 年代初天灾来袭之时,无数生命死于饥荒。
景奉文这位热衷玉米品种更新的基层科研工作者,还没从遗传学批判中转过神儿来,就在 1957 年的一场反右派、反右倾政治运动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这样的重罪必定坐牢或流放,但当时他正带领大家选育新的品种,一些数据和实验材料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而且他还选育出了很多品种,所以给了他免于刑事处分留原单位工作的安排。
日夜辛劳在实验田里的景奉文,从此戴着一顶反革命的帽子革低产玉米品种的命。
如今的50后们应该记得六七十年代辽宁粮食生产3个指标:“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600斤;“跨长江”800斤。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曾做过一个统计,1949~1968年20年间辽宁平均亩产354斤。有的生产队粮食单产只有230多斤,“上纲要”,意味着不必再吃霉变的“返销粮”。可一直到1972年这个目标也没能实现。
1968年,景奉文育出了丹玉6号。
这个高产、稳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在辽宁、全国迅速推开!从 1972 年开始推广到 1977 年,辽宁省种植了 1600 万亩,占全省玉米面积的 80%,1978年全国 23 个省、市、自治区共种植 3000 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1/10。到 1979 年辽宁平均玉米亩产上升为602斤。
丹玉6 号作为中国首批推广的单交种之一,先后成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主栽品种之一。在 70 年代末,丹玉 6 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种。
在这个当家品种选育出来之前,景奉文埋头育种,甚至忘记了头上的反革命帽子,他曾“狂妄”地跟领导说:“给我 1 万元钱,4 名科技干部,别的就不用管了,5 年内保证拿出成果。”为这一反对党领导的新罪,景奉文被造反派打折了胳膊。断了胳膊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在最“革命”的年代里,赋予一个革命终极目标最本质的内容。
自交系330
丹玉6 的成功孕育,来自一个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自交系 330。
所谓自交系,是在雌雄同株的作物上,通过人工控制防除异花授粉,经过 3-5 代自花授粉结出的集中理想性状的后代,具有农艺性状较整齐一致、遗传基础较单纯的品性的称为自交系。人们常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至少要3代,这定理大概取自于玉米杂交。只有经过 3 至 5 代血统提纯,再与同样纯净血统结合,才可能孕育出具有高贵品质的后代。
优良玉米自交系是培育优良杂交种的基础。景奉文把心血倾注其中。优良的自交系要满足三个条件:与当地品种远缘、血统纯正的自交系;一环自交系要占有足够多的品系;二环自交系要确保回交、杂交优选。50 年代初,景奉文刚开始玉米品种改良时起,就从华北、东北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引进一批自交系,经过试验和选择,获得配合力高、可供利用的俄亥43、可利67、0S420、W24等优良系。1955—1960 年景奉文带领大家以优良的农家品种旅大红骨、大秋傻子、白头霜等为基础试材,从中选育出旅9、旅28、凤白29、大秋36 等多个配合力高、性状优良的自交系。这些自交系,就成为选育丹玉号杂交玉米的骨干系。60 年代以后,景奉文利用自交系间杂交种(包括单交、双交、复合杂交)或回交改良方法培育新系。他们要在上百个品种,不同的组配中,精挑细选,用配合力高、抗病和农艺性状好这三把尺子逐一比量,他们发现以俄亥43×可利67玉米单交种为原始材料的330表现最佳。这是一个集中了诸多优势的品系:长势强,雄穗发达,侧枝多(可达12~16个),花粉量足,花粉期长,配合力高,根系发达,单株生产力高,亩产 300-400 斤,耐旱,抗倒,抗大小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
从1962 年起,330 结合早代(第2代)测交和定向选择,经过自交进代,到1966 年 5 代定型。1967 年进一步自交提纯,1968年开始系内互交,并与优良自交系轮配进行晚代测验,1969年 后经过杂交种产量比较试验,证实330参加的杂交组合表现优异。
1970 年,330 成为玉米育种界公认的优良自交系。
当时丹东农科所成为全国玉米育种单位争相前往的地方,得到330自交系,再用它做亲本选配的杂交种一定抗病、高产。后来,330自交系作亲本选育出的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达38个。年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的中单2号、丹玉6号、铁单4号,都是自交系330的血亲。
难忘的岁月
邻居说,老景成分不好,是地主家庭出身,还有历史问题,是“控制使用”的。那时我还不明白“控制使用”是什么意思,后来一位被“控制使用”多年的张岱年先生告诉我,说那就是你旁边有一群人老拿眼睛盯着你,找你的毛病。这手拿着鞭子,那手拿着个(政治)帽子,命令你拼命干活,你要是稍微出点毛病,他随时就可以把帽子扣到你头上,让你作不成人也作不成鬼。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的一天,景先生下班了,他骑着自行车回到了大院里。在大院门口下了车,推着自行车往家门走。以往,院子里的人见到他了,都彼此打个招呼,至少说一句“老景,你回来了。”我们小孩子会喊一声“景叔,!”但那天,没有一个人同他打招呼,我也是,我看见了景叔,景叔也看见了我。但他没有伸出手摸我的头,我则赶快就低下了头,装着没看见他。
从那以后,我一看到景叔,就赶紧躲开了,再也不敢和他说话,,连打个招呼也不敢。
景叔叔在他工作的单位经常被批斗,怎么斗的,我没看见我看见的就是为了惩罚他,每天一大早,他就要起来扫我们门前的那条街。那条街其实也就是一个小胡同,一百来米长。景叔扫得干干净净的。
1970年,就在景奉文选育出了自交系330和丹玉6之后,他全家被撵到凤城县鸡冠山乡偏僻山村劳动改造。
景奉文精通日语,粗通俄语和英语,离开了科研所的资料室、实验地,但他选育好品种的心性却依然如故。他在自家有限的菜地坚持部分试验,还征得生产队长同意在沟沟岔岔的山地找隔离条件好的地块搞玉米制种,两年中生产杂交种10万斤,不但满足了本生产队生产用种,还销往附近生产队。种子和粮食的价格要差出几倍,这10万斤种子,让生产队的分值陡然提高。生产队长对景奉文说:“在这里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1972年,景奉文回到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他还像从前一样,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每天往返10里地到草河育种。1977年景奉文出席了辽宁省科学大会,1978年他被提升为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并担任丹东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丹东市农学会理事、辽宁省农学会理事。就在这一年他还去海南岛南繁,到山东、河北、山西等省考察玉米育种材料。玉米育种课题组从1959 年起每年都派人去广西或海南繁种,这是在景奉文的倡导下开始的。那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毫不在乎,精打细算地为所里节省每一分钱。他对炊事员讲:“西瓜皮别扔了,留下来咱们做菜吃。”
迟来的荣誉
1978 年,“丹玉6号”杂交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 年 1 月 19 日,景奉文因癌症病故。1950年1月起,景奉文任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师,到死,他的技术职称还是技师。
1982 年 8 月,景希强分配到丹东农科院,后来景希强当了院长,来院引种的外地专家对他说:“当年我是从你父亲手上拿到了自交系,你们父子两代都很了不起。”景希强说:我虽然不是景先生的儿子,但我会把他打下的基础做下去,努力实现他更多的梦想。
1982 年 1 月,自交系33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3 年 1 月,组织上撤销了景奉文“历史反革命”的帽子。
2014 年,带有330血亲的丹玉305号、丹玉508号、丹玉208、丹玉801……在全国推广,在景希强、何晶的带领下,丹东农科院选育玉米新品种 127 个,国审品种 10 个,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 2.4 亿亩,增产粮食 124.53 亿公斤,增创社会效益 149.44 亿元人民币。
(部分资料选于鲁兴周、白世枝撰写的景奉文简介)
后记
据范学德先生文章提到,景先生有个女儿,现在年逾古稀,正好下个月底去沈阳,如果条件允许,给他送上一个花圈。
参考文献
https://mp.weixin.qq.com/s/aRWTQSuxp_TdVU_uEOe1T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a2905f0102va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