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碗”盛上更多河南粮
茹振钢称:培育推广品种,一定要和农业机械有效结合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近年来,为了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总产量近年来先后迈上1200亿斤、1300亿斤两大台阶,让中国“碗”盛上了更多的河南粮。
河南粮食生产技术处于怎样的水平?有哪些优势?未来将如何更好地结合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河侨音海外传播服务中心推出“河南推荐官”(第二季)活动围绕“河南如何突破自我,实现优势再造”这一话题,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了曾多次到国外考察研究小麦育种的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他从国际视角对“藏粮于技”的河南实践,建言献策。
国外的高产粮食,让他立志要做No.1
3月7日,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见到茹振钢时,他正带领团队对小麦超高产育种进行攻关。“我们这个团队有4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其中20多人都是博士,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研究内容,集中力量攻克难关。”茹振钢说。
研究小麦育种多年,茹振钢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让小麦更高产、综合抗性更好。
茹振钢记得,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小麦品种亩产能达到700斤,比国内的小麦产量高得多,“那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目标,要达到亩产一千斤。”
如何达成目标?茹振钢说,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等危害的多发时期,“抗癌变,必须树立三道防线。”茹振钢说,首先防止病菌不侵扰小麦,其次,若病菌侵入小麦,通过技术手段让病菌在小麦上不“结帮成对”,弱化破坏力,第三道防线则是破解病菌产生的毒素,解决小麦体内毒素的问题。
备受农户喜爱的百农4199小麦品种,是由茹振钢科研团队2017年育成。“既耐强光又耐弱光,高产稳产,而且抗性好,能高抗白粉病、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茹振钢说,这一品种不仅高产,还有上佳的风味,面粉面香十足,富含35种香气物质,而一般品种只含20种左右。
除了培育优良品种,茹振钢教授带领的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从小麦品种选择开始一直到小麦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有因时、因地、因苗情长势、因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提供精准、先进、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
“现在说起来感觉挺容易,但却是凝聚了我们几十年的努力。”茹振钢说,前不久,他去南阳的小麦产地随机抽查了小麦品种,“小麦体内的毒素含量非常低,远低于国家标准。我们河南小麦在全国是No.1,在世界上的蒸煮食品中,也具有极广阔的影响力。”
小麦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研究中心办公室,记者看到除了各种小麦种子和成品、奖杯、奖章外,还放着小麦模型的花束。“我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儿。”茹振钢笑道。
过去5年,茹振钢和他的团队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河南省小麦科研项目,其团队培育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亿多亩。“以前,我们(小麦)最大种植面积是4.5亿亩,现在只种植了(约)3.6亿亩,还有土地的余力,所以说藏粮于地,我们有潜力。”他打比方道,提高粮食产量好比跳高,“往上提高那几厘米,都很难。”
这些年,茹振钢到世界各地考察学习,借鉴国外的小麦生产技术。“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我就会注意国外的麦田,弱光区域和赤道沿线有啥不一样。”他说,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强光,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重新“组装”,就成了高光效的小麦新品种。
茹振钢说,研究的高光效育种,就是提高小麦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小麦茎秆的支撑能力、抗倒能力和小麦根系的吸收能力及对水分、肥料的利用率,“科技不断进步,小麦品种就会不断地完善,产量品质就会不断地提升。”
除了聚焦小麦本身,茹振钢还把目光瞄向玉米,“玉米是碳4植物,小麦是碳3植物,小麦8个月产量1000多斤,玉米3个月就可以,为啥玉米牛嘞?”茹振钢说,他和团队也在研究杂交小麦,让小麦更高产。
茹振钢曾到智利考察,发现当地小麦局部已经达到亩产2400斤,“小麦的产量应该说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好品种+好机械,用更少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河南的粮食年产量这几年稳定在1300亿斤上下,粮食生产技术、规模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靠前位置。”茹振钢说,需要看清的是,在机械化的有效使用、普及方面,还有一定欠缺,“收割小麦时,有的一亩地能抛洒七八十斤,说明农业机械化没有完全跟上。”
如何用更少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茹振钢认为,这需要粮食生产和终端结合,“培育推广品种,一定要和农业机械有效结合,用机械化代替劳动力,提升生产能力。”他说,比如小麦种植已经实现100%机械化,玉米基本实现机械化,能用更少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我们在这方面也要学习国外一些程序化的操作内容,使我们的好品种和好的机械有机结合,使产品质量更高,更满足群众幸福感的需求,河南要为中国做贡献,要为世界做贡献。”茹振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