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于家务乡的种业研发大楼已投入使用。一座千亿级种子产业集群,正在城市副中心南部快速崛起。
“北京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通州则需要加大对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在全国两会上说。记者昨日获悉,李成贵在两会上提出,建议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之都”。
眼下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建立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3万亩育种基地,为全国29个省市提供育种等服务,打造国家“高精尖”种子“硅谷”。一座千亿级种子产业集群,正在城市副中心南部快速崛起。
市农科院1500亩育种基地落户副中心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李成贵表示,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北京耕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但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利用种业科技创新优势,就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他说。市农科院是全国种业创新高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品种培育、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该院培育的玉米品种一年在全国推广了5000多万亩,蔬菜品种在全国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成贵告诉记者,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调研时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这让他深受鼓舞。“市农林科学院经过20多年的攻关,已培育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二系杂交小麦,它对盐碱地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增产幅度在30%以上。”李成贵表示,他今年的提案就是“推广杂交小麦,提升环渤海盐碱地粮食生产能力”。
他说,北京拥有雄厚的种业科技创新基础并发布了种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重点提升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和平谷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之都”。
目前,市农科院已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有小麦、玉米、蔬菜育种基地,占地1500亩。李成贵建议,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要加快发展脚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支持力度,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完善营商环境 扶持种业“落地结果”
伴随着一项项扶持政策的出台,包括最新种业成果在内,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高精尖技术应用场景在副中心接连落地。
通州区科委制定了《2021年度通州区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等,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种衣剂、成膜剂、植物细胞染色剂、植物组织培养基琼脂粉……包括试验经费与实验试剂等,现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内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已经获得了通州区科协帮助申报的更多补贴。
通州区科协方面介绍,根据《通州区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施细则》的规定,已对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进站院士、专家给予扶持,资助资金用于相关科研项目的支出及相应补贴发放,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和管理。
“在一系列扶持的帮助下,种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得以解决,科研成果也加速转化,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通州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包括促进了杂交枫香、油松、落叶松、沙地云杉、黄杉等林木的体胚细胞发生技术繁育工作,提升和规范了航天搭载空间诱变育种技术试验的开展和成效等。此外,还帮助企业建立人才孵化平台,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部门协力为建设“种业硅谷”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通州区税务局永乐店税务所所长高颖介绍,税务部门主动走访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企业,工作心得与企业建议写了不少,也记满了各种“税收锦囊”,通过分析与报告为区政府提供相关参考,建设协税护税机制,给企业负担做“减法”。
月牙湖、芳草地、青翠草坪环绕着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首批入驻企业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的科技示范区、植物工厂和种子博物馆,这里也获得了市科委与市科协共同颁布的“北京市科普基地”称号。
“这里占地近600亩,正努力打造为这处‘国际种业硅谷’的科技先锋,构建绿色花卉农业生态示范基地,自主研发培育新品种。凭借20年的种子品种优势,我们正在用科技将自己提升为农业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公司董事长曹玉美表示,企业的发展与税务部门的帮扶也密不可分,每年获得的税收减免就有几十万元。
高科技助跑 AI育种+立体化种植
“北京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也相对短缺,要发展种子产业,应优先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并采取植物垂直式生产的立体化、规模等培育方式。”中国农业大学种子中心主任王建华介绍,机械化和智能化是今后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种子产业是需要高科技支持的朝阳产业。”
此前王建华承担的北京市科委都市农业优选品种项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这些高科技生产方式,约100平方米的新式生产基地,可产生相当于传统10亩地的效益,实现种子产业高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在王建华看来,今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应进一步加强种业总部基地和种业总部经济的建设,与下游产业结合更紧密,实现产业集约化、一体式发展,使北京种子产业实现弯道超车领跑全国。
种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于家务乡的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建立了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3万亩育种基地、8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种子‘硅谷’。”作为园区平台的运行方,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铭堂告诉记者,今年园区将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领域,加速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据介绍,去年园区的研发经费投入超过2600万元,已搭建了多家农作物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其中建立的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是本市首家获得第三方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资质、国内设备先进、装备齐全的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正在为全国29个省市的相关单位提供服务。
“科技、人才、产业等高端要素正加速向园区集聚,目前已累计引入中国农大、北京农科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国利马格兰等60余家企业,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孵化了澳佳生态、方圆平安等10余家科技型企业,陆续成立了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王铭堂表示,部分难点技术已取得突破,成功转化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国际上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杂交小麦新品种;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超3亿亩,辐射带动东北、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西瓜、白菜、西葫芦等果蔬新品种打破国际企业长期垄断地位,成为国内第一大品种,运用航天搭载技术育成新品种100余个。
今年,园区正在制定概念规划方案、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及核心区景观升级改造方案,重点升级核心区6栋展示中心,全力争取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园区召开。
千亿级种子产业集群正在城市副中心南部快速崛起,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今年2月,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与创新企业先正达集团中国全资子公司正式落户园区,这里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未来,园区将持续承接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现代种业企业,通过种业引领,做精做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等产业,通过技术服务、种子及农产品供应链等业务形态,围绕服务和供应链培育新型产业。”王铭堂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