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干农业的都知道,一个人一辈子能育成一个有影响的作物良种就很不容易了,而玉米育种专家王义波研究员却育成了一系列玉米优良品种:他曾经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成果 6 项,其中主持育成的玉米新品种“郑单14号”在全国 20 多个省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 7000 多万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豫玉11号”选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育成的“联创803”,敢和知名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种"叫板";主持育成省级以上审定玉米品种 29 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有 8 个……
在黄淮海许多农村地区,种玉米的农民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王义波,但是只要提起王义波和他的团队育成的“中科4号”、“中科11号”等玉米良种,却几乎没有农民不知道的。
农民的评价很朴素:“‘中科’玉米好,省种、省工,产量高!”王义波说:“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1.“苦差事”里一扎就是三十年
接触过玉米育种的人都了解,这是份儿不折不扣的苦差事。然而 1982 年元月,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王义波,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这份儿“苦差事”里,一扎就是近 31 年。 “本来毕业前我跟老师做过不少小麦试验,到河南省农科院后想继续研究小麦,但是粮食作物所的领导却分配我做了玉米育种。就是这个组织决定,让我和玉米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王义波说。 育种的关键性工作-授粉,要在盛夏的中午进行,在超过 40℃ 温度的地里授粉,王义波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险些中暑,手上、身上被玉米叶划出的血口子更是不计其数。为了加快育种速度,王义波差不多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岛进行加代繁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地在田里杂交、观察、记载、选种,白天他汗流浃背、夜里被 蚊虫叮咬,有时连新春佳节也只能孤身在外度过…… 多年来,为攻克一个又一个玉米育种难题,王义波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为培育一个品种,他会跑遍大半个中国收集育种材料,进行几百次实验、几千次组配、数万次观察……近乎苛刻地对待每一道程序。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王义波和他的团队选育出了一个又一个优质高产玉米品种。
2. 为民族种业做点事儿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全面放开了对种子市场的限制。王义波感觉民族种业将面临空前挑战。当时已担任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副所长、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王义波于 2001 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天上班就去找院长辞职,要自己创办公司,院长非常意外。“在事业处于顶峰时辞职,几乎没人理解我。不到一个星期,玉米育种行业的朋友都知道了,纷纷来电询问,那阵子我的电话响个不停。”王义波说,“在那个节点辞职出来办种子企业,我的目的很明确,不为名,不为利,就是想一心一意为民族种业做点事儿,我国种业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2001 年 6 月,王义波辞职后创建了北京中科华泰科技有限公司( 2005 年被并购进入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时,全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在北京租了两间房当办公室,面积加起来才 30 多m2。从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就建立了商业化的育种体系,这种体系是在首席专家的统一领导下,按流程设置工作岗位,实施程序化管理,进行工厂化育种,科研人员各司其职,获得的成果都是公司的而不是某个专家或个人的。育种材料和信息资源实现全面共享,科研人员共同合作、流水线作业,育种效率比别人高很多。根据实际贡献对科研人员进行各种奖励,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科研投入快速增长,仅近 3 年来对玉米研发的直接投入就达 2000 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多达 5600 多万元。如今,北京联创公司已在海南、郑州、铁岭、大庆、成都、张掖建立了育种站,拥有试验用地2 000多亩,还分别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玉米主产区建立中试试验基点、试验基地近百点处。公司的核心产品也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已育成优良玉米新自交系30多个,拥有通过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 21 个。 都说“十年磨一剑”。联创公司经过 10 年的发展,已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公司 22 名。“接下来我们要争取在 10 年内进入中国种业十强。”王义波坚定地说。
3. 广告写在大地上
河南省睢县涧岗乡闫土楼村,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联创公司科技示范户张玉文家的院子里,到处晾晒着金灿灿、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他种的7亩玉米亩产达到 1500 斤以上。年近 60 岁的张玉文笑呵呵地说:“以前每亩也就打千把斤,收成这么好,关键是用了好种子——中科 11 号。” “联创公司不仅是玉米育种企业,还涵盖了玉米种子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技术服务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公司在全国主要玉米种植省份发展了 500 多个县级服务销售代理商、 5000 多个乡级服务销售商、 2 万多个村级科技示范服务零售商,每年还组织代理商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安排科技示范户 6 万多个,通过示范户让周边农民亲眼看到每个品种的生长过程和最终产量。现在,科技示范户大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公司的示范服务零售商。”王义波将此称为“我们的广告,直接写在大地上!” “公司还要求我们编制详细的科技示范档案,把每位示范户的姓名、地址、电话、耕地面积、地块状况、土壤状况、施肥管理情况、产量水平等登记备案,以便分户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指导服务。”闫土楼村村级示范服务零售商王洪伟介绍说。
4. 质量控制在基地上
为把好种子质量关,联创公司在西北地区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在郑州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种子加工检验设施,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普品、精品、极品”种子的企业质量控制概念及标准。所有上市销售的种子必须经过“四关”检查,即田间花检、基地实验室同工酶检验、公司实验室同工酶检验和海南大田种植鉴定。由于全程严格监控种子质量,近十年来,公司产品销售从未发生过一起种子质量纠纷。 近几年来,公司的两个主要品种“中科4号”、“中科11号”每年在全国年种植面积达1 000多万亩,已累计推广4 500多万亩,增产玉米22.5亿kg,农民增收35亿元。今年他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联创803"在特大干旱、高温的考验下,在河南夏邑、通许、临颍、卫辉、开封、范县、山东惠民、蒙阴、平度、高密、齐河、河北的大名、景县、武强、青苑、南和、沧州、元氏、安徽阜南、太和、利辛、陕西乾县、天津武清多处科技示范中,亩产800 kg以上,表现高产、抗倒、抗病、抗旱、耐高温、结实好、不突尖、耐密植、适合全程机械化,将引领玉米品种的发展方向,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发展潜力巨大。 有件事情很值得王义波骄傲:在“联创803”的玉米脱粒会上,对比品种是一个知名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种。分别拿出两个品种差不多大小和重量的玉米棒子,让农民猜哪个产量高。农民觉得外国公司的名气大、品种响,纷纷说肯定是那个洋品种产量高。但是,结果却是“联创803”产量高!为什么?这两个品种穗子和籽粒长度差不多,百粒重也差不多,但是外国公司那个品种穗子细,“联创803”比它多两行、出籽率高,而且果穗均匀、不秃尖,抗病、抗倒、耐密植,适合全程机械化。 “我是做玉米育种的,看到我们育出的良种能推广出去,为国家粮食增产、帮助农民增收,就是我最高兴的事。跟这个相比,大家知不知道种子是我选育的并不重要。”这就是王义波,一位胸怀国家、行事低调的创业者;一位开拓创新、永不懈怠的育种家;一位民族种业的守望者。
5. 目前个人的成就
王义波,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河南省农科院玉米育种研究室主任、粮作所副所长,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现任北京联创种业首席育种专家兼科学院院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副会长、北京市种子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北京市科技奖评审专家。
▲ 来源:联创种业网站
6. 联创种业的简介
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4月,注册资本 1 亿元,农业部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 2014 年 1 月成为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种子企业,股票代码 430625 。
公司设有两个全资子公司和一个分公司,一个科学院及其下设玉米研究中心和分子育种中心,并在郑州、铁岭、黑龙江、成都、三亚、张掖、北京建立育种站;公司五个营销事业部及下设13个营销中心,营销网络遍及全国17个省市区四大玉米主产区,。
自主育成通过审定玉米新品种 28 个,其中国家审定 7 个、 5 省以上审认定3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50 项,已授权 21 项。国审品种中科 11 号连续 8 年被农业部推介为我国玉米主导品种, 2011 年成为我国 第4 大玉米主栽品种;中科4 号 2009、2010 年成为我国第 6 大玉米主栽品种。公司新品种在我国 14 个省累计推广 2.0 亿亩,增收玉米 110.8 亿公斤,纯增社会经济效益 155.3 亿元。穗籽兼收型机收的玉米新品种联创 808 通过黄淮海国家审定、裕丰303通过黄淮海和东华北国家审定。
7. 个人对品牌的理解
谈到创建品牌的故事,王义波说我们国家出台第一部种子法之后,加入 WTO和植物新品种保护,这几个方面的变化,使市场封闭的状态一下就被打破了,打破了以后我就想着在原来的科研单位已经待了 20 年了,应该是出来想着干点事的时候了。那么这个时候,我想至少得要找几个投资人,就和另外一个科研行业的一个搭档,找到了一家公司,我们三个主要股东就发起了,要建一个公司的想法。
那么我们在品牌创建的时候,尤其商标创建的时候,就是做了一个三维帆船,被一个圆围绕着,那么就寓意着三大股东要驾驭着这艘航船要扬帆远航,乘风破浪。公司所有的员工和公司的股东都要围绕着这种帆船来推进,乘风破浪,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8. 加大侵权打击力度
政策方面,王义波认为应该加大打击侵权的力度,如果不打击的话,将来很可能就会有些研发投入就会下降。其实我们已经有了比如专利保护、品种权保护,不是不能够识别,是说打击的力度太小,违法的成本太低。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seed.net/info/detail/3-6844.html
http://hb.youth.cn/2016/0524/4461347.shtml
https://v.qq.com/x/page/s0317dnqrng.html
编辑@新锐恒丰研究院
联系: novoseed@163.com